张永文
汉中位于我国候鸟迁徙的中线通道上,作为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繁衍地,这里发现了超过400种鸟类。彩鹮是近年发现的“重量级嘉宾”,它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因为栗色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会闪耀金属光泽,色彩斑斓,所以叫做“彩鹮”。
上世纪30年代后,我国再未看到彩鹮的身影,直到2003年,消失多年的彩鹮首次在中国台湾被发现,此后数年,国内多地陆续观察记录到彩鹮的身影。2019年,3只彩鹮现身汉中。曾经主要栖息在广州、上海、浙江等地的它们,在汉中这片几乎从未涉足的土地上安家,自然繁衍了4只小彩鹮后,才举家离去。
2019年4月5日夜,汉中一位资深鸟友拍摄到3只少见的鸟类,向我询问品种。照片中的鸟禽长着长弯嘴,体型与朱鹮相近,身长约50到60厘米,额头为铅黑色,喙根有一圈蓝白色细斑纹,通体栗色为主,羽毛呈蓝紫色金属光泽。弯喙长颈,双腿不似鹤、鹳、鹭类那样长,根据经验,我猜想这可能是一种鹮类。正巧我在编辑一份关于朱鹮的资料,里面涉及中国分布的鹮科鸟类,经翻阅查验,发现图中鸟类的所有特征与彩鹮一致。我不由得兴奋,彩鹮在中国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近几年才在国内各地被陆续发现,现在竟现身汉中!
事实上,彩鹮在全球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指标,种群数量稳定,所以属于无生存危机的品种。但由于彩鹮在中国的数量少,分布地区十分狭窄,主要在广州、浙江、福建等地。且它们赖以生存的沼泽湖泊面积不断缩减,加上环境污染导致水中有害物质增多,使得彩鹮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从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国内长达70年未观察到彩鹮。按照国际学界标准,一个物种在野外50年没有观察到,就被视为野外灭绝,所以1998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不得不宣布彩鹮在中国绝迹。直到2003年,中国境内才逐渐有了彩鹮的身影。兴奋之余,我回复鸟友:此鸟为彩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珍稀濒危鸟类,在汉中乃至陕西都是首次记录。当下正处于繁殖期,应注意保护观察,它们可能会在此繁殖。
汉中初现彩鹮的消息在鸟类爱好者间流传开来,并引起研究鸟类保护的专家学者关注。经专家在现场确认,证实汉中市汉台区濂水河大桥发现彩鹮,一时间,各地鸟友和研究人员闻讯而来。在汉江支流的濂水河畔,每天都有人架起“长枪短炮”,少则数十门,多则上百门,一起对着河道中觅食的彩鹮进行拍摄。一些急切的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到精彩的近照,不惜下到河床向彩鹮逼近,引起它们警觉,开始惶恐不安地飞来飞去。这一举动让现场其他鸟友十分愤怒,他们果断站出来制止,双方开始对峙。为了避免彩鹮受到过多惊扰,有人将这一情况反映到汉中市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当地部门迅速做出反应,让专人到现场进行巡查监管,对一些摄影爱好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公开批评,并竖起多面劝导指示牌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牌,此后这一情况得到缓解。
诸事缠身,当我赶回汉中后,已过去半个多月,此时围在这里的鸟友仍然不少,二十多台相机支在南岸,河道里却不见彩鹮的踪影,我心底不由一沉。恰好碰到一位熟悉的鸟友,他热情地向我展示他的得意之作,并告诉我彩鹮在上游觅食,建议我上去看看。我急忙沿河堤向上,走了约三百米,看到一堆人在河堤上认真拍摄。赶忙掏出相机,调好参数,小心翼翼地向他们靠拢。果然,三只彩鹮都在河边觅食。
河道里的涨水刚刚褪去,岸边草丛里淤积着许多泥沙,低处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洼,彩鹮正在水洼里抓捕搁浅的鱼虾。觅食时,它们用镰刀样的、长约14厘米的弯嘴在泥沙里不停探寻,一碰到小鱼小虾或者蚯蚓,甚至青蛙、泥鳅就一口夹住,扯出水面,仰头挺直脖颈生吞活咽。由于光线不好,它们的羽色看上去呈栗褐色,眼睛和铅黑色的头部混为一体,无法观察它的表情,只有喙根那道蓝白色的斑纹比较醒目。这就是令无数鸟友魂牵梦绕的栗色精灵。
我再次来到濂水河畔时,天气晴朗,三只彩鹮都在河床里低头觅食,它们时聚时散,各自猎捕食物。两只体形稍大的彩鹮常常相互追随,时不时眉目传情。最大的那只叼起一截树棍在中个子面前炫耀,一会又将棍子像献花一样递给对方,中个子一边兴奋地鸣叫一边接住树棍的另一头。大个子看到自己的“礼物”被接受,也兴奋得咕咕直叫。開始我以为它们在抢鱼吃,拍了两张照片放大一看,原来它们在用树棍调情。这个情景令我很兴奋,用嘴夹小木棍给对方是彩鹮在表示爱慕,是它们发情的征兆。现在中国境内还没有彩鹮野外成功繁殖的记录,如今正值繁殖期,它们有望在此繁殖。
一周后,江水已经退尽,河床中央露出一块草滩。清晨我到达河畔时还有些许薄雾,一只彩鹮正沿着滩边觅食,看体型是最小的那只,另外两只应该躲在僻静处谈情说爱。阳光洒在河畔,薄雾渐渐散开,不经意间那对彩鹮情侣扇动翅膀飞来,羽毛颜色在光线的照射下变得五彩斑斓。它们和小个子彩鹮聚在一起,相互点头啼叫,然后各自散开觅食。吃饱喝足后,小个子彩鹮站在岸边梳理羽毛,大个子彩鹮站在水滩里发呆,另一只中个子彩鹮蹲下将羽毛浸到水里,双翅上下扇动拍得水花四溅,还时不时地把头部也埋进水里左右摇晃。大个子彩鹮看到爱侣洗得惬意,也扑过来一头扎进水里煽动翅膀,搅起大片水花。中个子彩鹮急忙起身躲闪,并向上伸展翅膀抖落满身的水珠,一脸不屑和矜持。大个子讨了个没趣,自顾自地在水里不停地扑腾。玩累了站起身来,也向上伸直翅膀抖落羽毛上的水滴,站在水里扭头用长嘴清理身上的泥沙和杂草,梳理羽毛。
午后,两只彩鹮相继离开,飞向上游,只留下小个子在桥下觅食。我想验证一下这两只彩鹮是否真的结成伴侣,就悄悄地沿着河提向上搜寻。刚走了三百多米,就看见大个子彩鹮在河对岸的草滩里转悠,一会儿中个子彩鹮也从草丛里探出头来,它嘴里叼着一截树枝,左右看了一下,就地腾起径直飞向河岸南侧的竹林里。那是一块人工栽种的竹林,株高过十米,枝繁叶茂,林下有一方鱼塘,几间茅舍。竹林里栖息着众多鹭鸟,有牛背鹭、池鹭、夜鹭、白鹭、大白鹭……放眼望去,竹林里挂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鸟巢,鹭鸟一只接一只地正忙着从河道里搬运枝条杂草。很明显,这里是鹭类的一处繁殖胜地。
彩鹮向来喜欢与其他鹭类和鹳类混群营巢,难道它们也在这里做窝了?这个发现让我的心不禁砰砰直跳。这时,大个子彩鹮嘴里夹着一段草茎飞了过来,我用镜头紧紧地跟住它。它径直飞进竹林最深处,停在一处高大浓密的竹丛间,枝叶晃动的瞬间,我发现中个子彩鹮也在那里,隐约看见它们在用枝条搭窝。太好了,彩鹮要在这里安家繁殖!
5月后,体型最小的那只彩鹮往往独自活动,两只结为伴侣的彩鹮开始忙于筑巢、孵卵和喂养雏鸟。彩鹮筑巢时,通常由雄鸟运送枯枝、草茎等材料,雌鸟负责筑巢和看守鸟巢,防止别的鸟偷走筑巢材料。6月初骄阳似火,彩鹮夫妇已顺利进入孵化期,预计中旬小鸟就会出壳,我用镜头仔细观察它们筑巢的那片竹丛,茂密的竹叶里隐约看到一只彩鹮的脑袋,它在那里安静地一动不动,应该正在孵卵。彩鹮的孵化期通常在21天左右,白天由雄鸟孵卵,夜晚则换成雌鸟。
雏鸟孵出后,由两只亲鸟共同喂养,亲鸟觅食回巢后或将食物吐出,或由雏鸟将嘴伸到亲鸟喉囊里啄食,有时它们甚至将整个头都伸到亲鸟的喉囊之中。彩鹮的整个繁殖期将持续五周以上。7月下旬,彩鹮夫妇成功繁殖一窝4只幼鸟,这是首例彩鹮回归后成功在中国境内自然繁殖的记录。
9月初,彩鹮一家离开了汉中,濂水河成为它们的故乡。它们在汉中的五个月生活,被各方关注。在我国,彩鹮属于旅鸟,在迁徙过程中只是稍作停留,像这样在汉中停留长达数月并在野外筑巢自然孵化成功的,在国内还是首例。彩鹮之所以在汉中安家,得益于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它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气候温润,生态系统多样。彩鹮栖息的濂水河,是汉江的一个支流,这里浅滩多,水草茂盛,食物丰富,旁边的竹林和高大的树木可以筑巢栖息,聚集了很多鹭类,很适合喜欢与鹭类群居的彩鹮。
再者,当地大力推动湿地改造生态修复,汉中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极大改善,消失多年的朱鹮、斑头雁、灰雁、豆雁、中华秋莎鸭等珍稀野生鸟类都相继落户。在汉中,像彩鹮这种从灭绝到再次发现的鸟类不是个例,它的近亲朱鹮也有相似遭遇。朱鹮有“东方宝石”之称,红脸白羽是它显著的标志,它和彩鹮一样,都喜欢食用小鱼、泥鳅、蛙、蟹、虾、蚯蚓等,常生活在沼泽、湿地。1964年野生朱鹮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81年才在陕西被观测到,经过保护,野生朱鹮的数量逐渐上升,2005年漢中成立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汉中拥有世界上唯一分布的野生朱鹮自然种群。
无论是彩鹮的出现还是朱鹮的驻留,鸟禽回归是汉中生态修复最有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