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柳敏
传统文化的教学对于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门的传统文化课堂也有异于以往渗透式的传统文化课堂,下面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谈谈低年级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传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接触,但毕竟没有一个规范和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传统文化课时要尽可能地融入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端午粽》时,上课伊始我就设计了“赛龙舟,接粽子”的认字游戏,用动画演示龙舟接住粽子的过程,每个粽子都带着学生需要复习的生字词,学生读对了粽子中的生字词,龙舟將成功接住粽子,否则接不住。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生字词,增加趣味性,又能在游戏中感知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在整节课中,我利用生动的图片和短视频来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传统文化情境中
传统文化教育重在熏陶。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及综合实践活动来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教学的课堂情境氛围。
由于教学《端午粽》时,正是将迎端午节之时,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前置性作业:“我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_________。”“我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学生询问家长,或通过书籍、网络提前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带着这个氛围走进课堂。此外,整个课件我都以粽子、龙舟和箬竹叶这些因素作为背景,绿色为主色,给学生视觉上以清新的舒适感。我还巧用了一些比较有趣的配图:“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配图是外婆在树阴下包粽子,一个小女孩坐在小竹椅上看着外婆包粽子,两个人脸上都露出微笑。这能帮助学生构建外婆包粽子的画面,理解外婆包粽子时期盼子孙回来的喜悦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配图是一张剥开的非常诱人的大粽子。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粽子的黏甜,再拿出一个粽子让学生尝一尝,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粽子的黏甜。在讲到端午节的其他习俗时也配有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习俗。
三、注重知识拓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薄学厚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地由薄学厚,依托课本知识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课堂上尽可能拓展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得更多,由一个传统节日进而对其他的传统节日感兴趣,由传统节日向传统技艺等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靠近。这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就能由点到面,不断扩大。
教学《端午粽》时,我就特别注重知识的拓展。由于一年级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和别国的节日有所混淆,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学生自主发言后我再用课件出示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跟学生解释什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的区别。此外,我还利用文中“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的句式,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一到春节,我们总会______”“一到清明,我们总会_____”在讲到粽子花样时,我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粽子花样。在课堂最后,我还设置了“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端午节习俗。在结束时,我用传统节日与习俗连一连的练习,拓展其他传统节日和习俗。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端午节以及习俗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其他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四、课堂适当留白,调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后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注重知识拓展,让学生由薄学厚的同时有适当的留白,让学生带着留白处走向课外,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端午粽》一课中,对于粽子花样的拓展,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花样的粽子?”学生说到的蛋黄粽、绿豆粽、水晶粽等都是粽子在口味上的花样。由此,我顺势给学生留下问题:“你们刚刚说的都是粽子口味上的花样,那粽子形状上的花样又有哪些呢?”让学生带着这一留白在课后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途径去了解。对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只是通过一个短视频带过,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回家询问家长或通过课外书籍了解。对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也是出示文字和图片让学生大概了解,并没有详细讲解。这些留白处都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更深入地去探知。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2018Y QJK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