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宜居性

2020-03-07 21:27李蒙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宜居环境保护

李蒙

北京市顺义区园林服务中心,中国·北京 101300

生态环境;环境建设;宜居性;城市环境

1 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 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早期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依靠资源环境的支持与牺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解中国目前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对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2 和谐属于宜居条件的基础

城市属于人工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结合。良好以及科学的结合才可以构建比较优化的宜居城市环境,“和谐”属于这种结合的最高境界与宗旨。地球表面大约有20,000m的大气(空气),这些大气属于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保障。但是,高度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周围空气当中充满了有害气体,包含SO2,CO2,以及NO 等,空气的质量进一步恶化。大面积的烟雾经常会在城市地区出现,这样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负氧离子属于空气当中的“维生素”,中国城市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和一些山区森林深处的空气相比较低了数十倍。在这样的空气环境质量之下,只存在少数的“豪华住宅区”,根本无法实现相应的宜居性目的。

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宜居城市一定要具备足够的水,但是纵观实际情况,城市当中普遍存在缺水的现象,河流、湖泊以及近海的有机污染比较严重,城市的饮用水安全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很多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的情况。在城市发展以及建设当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是非常严重的。人们过度的掠夺自然并对其进行摧毁,同样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以及报复,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定律。和谐还包括城市以及区域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以及城市社会内部之间的和谐。它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化,在这些领域当中的协调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城市的社会和谐来讲,尽管中国城市的生活水平和之前相比提高了很多,但是城市当中的富裕阶层没有超过总人口的10%,低收入阶层仍然居住在比较简陋的房屋或者棚屋中。富人可以享受比较高档的俱乐部以及高尔夫球场等,而普通的百姓则只能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这种社会差异化也对宜居城市造成严重的影响。

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

多年的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市民已习惯于这样的生态环境,市民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对环境违法行为,广大市民视而不见。虽然建立了环境有奖举报制度,但很少有人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举报,特别是部分工业企业,依然未能有效落实环保主体责任,仍然存在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

3.2 垃圾污染问题

第一,中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城镇的污水处理系统都不完善,居民所排放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进河流与湖泊中,这就导致当地的土质、水质、农田等被严重污染,居民所种植的农作物成活率下降,产量越来越少。

第二,很多城镇的垃圾处理系统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垃圾处理的要求,在加上居民在农业种植时对化肥以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处理,再加上养殖业的发展,导致城镇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最终难以保证城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1]。

3.3 缺乏统一的信息传输系统

目前,基层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多样,这些数据有各自的传输系统,缺乏统筹协调,各系统之间大多独立运行,来源复杂,有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建设的业务系统,也有地方政府开发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自行建设的业务系统,不能起到有效交叉利用、协同监控、支撑决策的作用。

4 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宜居性的有效策略

4.1 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重视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增强其保护意识,让其努力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提高。可以在城市的公交站台、广场、公园等设置宣传栏,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策略等内容,让广大市民耳濡目染,逐渐增强其环保意识,自觉付诸实际行动。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工作,开展舆论和科普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掌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科学方法。在学校定期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利用寒暑假期进入社区,对市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环境保护的楷模进行表彰奖励,以起到示范带动用[2]。

4.2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打赢蓝天保卫战,彻底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解决垃圾围城,落实垃圾分类减量,改造提升公共厕所,让市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建成“蓄、滞、渗、净、用、排”的工程体系,把雨水留在原地,加强对城市既有生态空间的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同时,有关部门领导要健全相关生态环境法律条文,当地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巡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维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必要时有关部门一定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然环境,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4.3 加强数据资源整合,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国家、省、市、县环保系统“四级一体”环境信息化体系,破解信息“断裂带”,实现信息“直通车”。利用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直观性”特点,打造监测、监视和控制“三位一体”的量化管理体系,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能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建立以基层生态环境信息为基础数据的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制定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共享办法,消除数据孤岛,拓展吸纳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关联数据,形成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

4.4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宜居城市是指满足城市生态提供的承载能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性化城市这其中应该包含城市的生态规划。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扩增,生态宜居城市理念愈发深入到城市建设中。通过涵盖生态效益的风环境、碳排放、生态服务值以及经济效益的GDP、土地类型转换成本的5 个土地目标,并结合土地规划的约束条件,整体融入基于遗传算法的空间多目标优化方法中,证明了此多目标土地利用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提供多种土地利用配置优化方案的可能性。

4.5 确保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严密化与清晰化

中国政府应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增加一系列处罚条例。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生产的处罚力度,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停产、强制关闭等处罚。我们还可以根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刑事处罚。使环境法律法规更加严密和清晰,从而抑制违法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有效地消除违法行为。

5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从城市宜居性入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还需要重点关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宜居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宜居的海底城市
宜春吟
宜居大化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