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岩 孔佑华 马 群 高 洋 张 慧 马 晶 徐旭东 程葆华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宁 272067)
开设人体结构学是本校自2014年起实施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举措之一,该课程融合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目的是针对正常人体这一学习目标,从大体、微观及胚胎来源三个角度培养其系统化的学习理念。然而,教师从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注意力在手机而非讲台,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教师主动转变观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移动学习平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智能手机进行结合,变传统意义上“课堂分心者”的手机为“课堂好帮手”[1],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给师生以全新的学科教学体验。
人体结构学授课教师安装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客户端,创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4班的班课,学时104,班课号依次为1班78143,成员48人;2班628121,成员51人;3班206051,成员43人;4班846739,成员41人。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参与本课题的教师每周进行一次针对即将开课内容的集体备课。
课题组其他教师用同一用户名登录访问班课进行学习资源上传和推送,或将收集到的优质资料汇总至其中一位教师处,由其负责及时上传和推送。资源类型包括:A.文档类,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表、多媒体课件,章节作业、测试题;B.视频类,如知识点微课视频;C.图片类,如系统解剖学图片、组织学切片、胚胎学模型照片等;D.网页链接类,如学科领域内新闻报道、最新研究进展等,利用碎片化时间拓展学生视野。
上课前3 min,教师公布本次见面课的签到手势或密码,也可采用位置签到。此种签到方式与传统的花名册点名相比,优势在于从要求学生拿出手机这一动作开始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从一定程度上严肃上课纪律。上课之初,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内容或引入新课时开通抢答功能,允许一至多名同学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手机摇一摇亦能实现利用偶然性来增加课堂趣 味性。
教师讲完一个小节或一个知识点后,按照原定计划打开手机测试功能,一般每次课(100 min)内进行2~3 次测试,试题数量因知识点而异,单次测试用时控制在3 min左右。例如,心血管系统的发生一章中,第一学时讲完心脏外形的建立,随即考察心管四个膨大的名称、顺序及应如何理解球室袢突起方向对心脏最终外观建立的决定性作用。既让学生掌握胚胎发生的知识又引导其回忆心脏解剖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课程融合的益处也充分彰显。学生通过手机操作完成随堂测试获得平时成绩与活动经验值,同时得到老师的及时解析。
课后使用移动学习平台APP 主要用于督促学生复习当节课所学。教师于每一章节结束后及时推送针对性自测题以巩固重要知识点。在基本组织、器官系统和胚胎发生等相应阶段性课程结束后,进行相关自测题推送,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具体又宏观的把握。所谓具体是指掌握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知识,所谓宏观是指跳出章节、以整体的视角来把握该学科内容,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4 个章节共同构成基本组织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相似的学习方法和观察角度,而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构成器官系统部分,它们亦具有相似的学习方法,与之前的基本组织观察角度大不相同。以此类推,胚胎发生部分若干章节又有着自身的一套学习方法。另外,答疑讨论窗口也自第1 次课后开放,引领学生讨论并即时给与正确详实的解答,充分利用其碎片化时间进行高效复习。
根据大纲要求,学科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40%,包括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本校几乎所有学科期末考试均已实现无纸化计算机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课程情况的主要方式。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中考试成绩等,实验成绩由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评定,其余均由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手机APP完成[2]。
学生查阅课件、微课视频、习题、拓展链接等教学资源、参与活动均可以获得教师提前设定好的经验值。如完成“呼吸系统-肺”的教学视频观看,可获取2 经验值;完成“骨的表面形态”图片观察,可获取2 经验值;又如学生认真书写参与“感恩大爱,追思良师”活动的感想,可获取3 经验值。根据学生回答课堂提问、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答疑中的表现情况,教师可给与适当的经验值奖励,这些经验值最终会根据比例折算为平时成绩的分数,激励学生积极获取。
移动学习平台具备教学反馈调查和投票问卷功能,学生可以对教师教学安排、授课方式及各种教学相关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在各个时期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及所思所想。教师由软件获得信息后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一学期共反馈调查2次,投票问卷2次。
一学期内(自3月2日至6月28日)共推送肌学、淋巴系统、内脏学等随堂及章节测试29 次,包含单项与不定项选择题589 题,其中章节自测由教师设置为允许提交3 次,取最高分。由1~4 班历次得分情况统计(图1)可以看出,各班章节测试平均成绩普遍高于随堂测试,说明学生课后能够认真完成自测,学生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而反复做题,所学知识也同时得以内化;随堂测试成绩则可以反映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真实状态。从总体趋势上看,学期初至学期末平均分基本持平,说明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所有测试最高分均为满分,最低分0 分的各班有5~9 次,平均分始终保持位于80 分以上,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且学习效果颇佳。
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测试内容和时间,移动学习平台随机进行自动批改、统计和分析,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并且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教育学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随时通过题目正确率等分析结果进行教学反思。
从学生获得经验值的方式来看,占比最大(67.86%)的经验值来自查阅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其次(29.51%)的经验值来自参与活动;提交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获得经验值较少。临床1班一个学期共开展线上及线下教学活动47个,具体活动构成涵盖签到2次、作业/小组任务5次、投票问卷1次、头脑风暴8次、讨论答疑6次、测试29次等,其他班级在此基础上略有增减。说明学生认可通过云班课获得学习资源的方式,也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图1 测试得分情况
利用云班课进行了2次教学反馈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收获很多,但也有许多困惑。感觉人体结构的学习不简单,移动学习平台这个软件不错,老师及时提供学习资源,供课下查缺补漏,习题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同学建议老师把拍下来的无标记标本照片先放进任务里供学生课下复习标记。通过移动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反馈,就像他们认真对待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资源、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测试,能够信任老师,真诚地与任课教师沟通,移动学习平台确实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人体结构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移动学习平台,有效改善了内容繁杂而又枯燥乏味基础医学课程课堂心理气氛,通过教师设置的各种问题和活动,持续推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反馈给班课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值获取情况、测试、教学反馈调查和投票问卷等活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全程评价[3],也便于师生互动交流,方便教师因材施教。教学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境及有关的线索。学习者依据这些内容不断建构新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移动学习平台作为移动教学助手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恰恰因为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情境、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即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何更加充分的使用移动教学平台的各种功能,推动外部动机,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操纵的愿望则推动内部动机,两种来源不同的学习动机共同作用,更好地激起和发动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并有指向的完成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尽量扩大应用对象的范围是接下来要研究后推广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