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甚至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大家还在谈“瘟疫”色变。我国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而其中最危险的甲类传染病目前有两种: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有25种,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和现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下面我们来聊聊几种病毒性传染疾病:
天花是一种古老而又猖獗的疾病,推测可能出现在公元前一万年正值人类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时代,由家畜身上无害的痘病毒进化而来。
天花传染性强,病情重,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可以达到30%左右。天花感染会有典型的天花红疹,几天后化脓形成脓疱,2周后开始结痂,痊愈后脸上会留下麻子。
天花在中国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在历朝典籍中均有记载。清朝相关的书籍和影视剧中总少不了天花的影子。清朝顺治帝就是因天花去世,康熙帝在幼时也曾得过天花。天花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天花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存活能力,离体后,病毒依然能存活很久,还可以再次感染人。这也是我们影视作品,特别是“宫斗戏”中经典的用天花害人的“名场面”的来源。
在与天花的斗争中,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用轻型天花病人痘液接种正常人的“人痘”。这使得当时天花30%以上的病死率降到2%以下,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疫苗接种史。但“人痘”危险性很大,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因种痘而死亡。1798年,英国医生詹纳首创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随着牛痘疫苗的普及,天花的流行逐渐得到了遏制。
l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消灭天花。天花的消灭,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标志性胜利,也是疫苗的胜利。
作为近年来肆虐非洲大陆的疾病,埃博拉离我们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较为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发病后期会有肝肾功能受损和内出血和外出血症状,致死率高达50%左右,在世界各国的病原分类中都属于最高危险等级的范畴。
人们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随后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的方式,在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因埃博拉去世的人的含病毒体液同时也有传染性,所以在非洲传播时,也有很多因葬礼而传播扩散的情况。
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进入人类社会。埃博拉在非洲一直有散发病例,但未造成大规模扩散。2014-2016年在西非爆发了埃博拉疫情,感染人数2.6万,死亡1.1万人。2018年以来,在刚果又出现了埃博拉的疫情,至2019年12月,发现3340例,其中死亡2210例。刚果国内的安全状况对控制疫情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爆发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病毒的重视,近年来,世界各国加紧研发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正尝试用于帮助刚果的埃博拉病人。
我国目前没有埃博拉的病例发生,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又有哪一片土地能独善其身呢?在2014年非洲埃博拉大流行时,当年9月16日,中国政府就派出第一批经验丰富的医疗和疾控专家,赴疫情严重的塞拉利昂,建立了临时实验室并开展工作。先后有数支医疗队和中国疾控中心、军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团队援非,并在塞拉利昂建立了长期的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博拉疫苗也已获批。
艾滋病也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毒(HIV)引起的。
艾滋病毒会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滋病感染者通常会经过比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展为病人。感染者往往死于常见病原的感染—恶性肿瘤。而如果免疫系统完好,人体本可抵御这些疾患。而因为在免疫系统被破坏之后,他们变得非常脆弱,普通的感染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疾病。
有研究说,艾滋病是从黑猩猩的病毒变异而来。推测是20世纪初期,由于当时人类食用野生的黑猩猩而传播给人,后来由移民从非洲带入美国。直到1981年,艾滋病毒才被发现。至今,艾滋病毒仍然是一项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到目前为止已造成3200多万人死亡。
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有时能长达10年以上,潜伏期的感染者能正常的进行工作生活,但潜伏期依然是有传染能力的,这也是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扩散的原因之一。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感染者普通的接触和交谈是不会感染的。艾滋病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它是一个逆转录病毒,会将自己的基因组插入到患者的基因组中去,非常难于根除。
迄今为止,艾滋病没有有效的疫苗,也没有可以根除的药物。但是,现在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长期用药可以有效抑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长达几十年,某种意义上讲,将艾滋病变成了一种传染性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