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表达B7-H2的临床意义

2020-03-07 11:59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细胞膜外周血

龚菊, 黄坚, 徐若欣, 吴云, 陈炜, 唐兆芳, 乐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内科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6

龚菊,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省常熟市 215500

满益伍, 贵州省石阡县医院急诊科 贵州省铜仁市 555100

0 引言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急诊常见的急腹症, 近年来, 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使得AP发病率呈逐年上升, 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目前AP根据临床指征[1,2], 可分三种类型: 轻度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中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SAP)以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三类AP预后各不相同, 治疗方案也有较大差异. MAP具有自限性, 预后好; 然而, SAP进展迅速, 死亡率高, 需及时收住ICU治疗, 通过加强护理、脏器功能支持、液体复苏以及消化道黏膜屏障保护等措施积极治疗, 方能提高生存率; 因此, SAP临床特征的早期识别, 尤为重要. 现认为AP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酶激活、炎症反应、免疫失衡、微循环障碍等多方面, 其中免疫炎症因子和相关免疫细胞至关重要, 由此, 炎症细胞和新炎症免疫因子检测在AP鉴别诊断中呈现较高临床价值.

本研究将以CD14和CD16两个分子标记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两个主要的亚群: CD14+CD16+单核细胞以及CD14+CD16-单核细胞, 且两者在生物学功能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3]. CD14+CD16+单核细胞成熟度较高, 且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 在炎症性疾病中通常升高, 曾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4]. B7-H2是新型共刺激分子, 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功能, 然而该分子在CD14+CD16+单核细胞表达情况尚未见报道.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共刺激分子B7-H2在AP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表达特征和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依据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1], 选择苏州大学附一院急诊住院2016-01/2017-12发病24 h内的AP患者63例, 52.60岁±12.21岁, 男37人, 女26人. 其中MAP患者25例(52.24岁±12.34岁; 男14人, 女11人); MSAP患者为20例(52.61岁±13.45岁; 男12人, 女8人); 以及SAP患者为18例(53.11岁±11.25岁; 男11人, 女7人). 按病因分类,包括胆源性胰腺炎患者29例(MAP, MSAP以及SAP分别为12例, 9例以及8例); 酒精性胰腺炎11例(MAP, MSAP以及SAP分别为5例, 4例以及2例); 高脂性患者9例(MAP, MSAP以及SAP分别为3例, 3例以及3例); 暴饮暴食患者7例(MAP, MSAP以及SAP分别为2例, 2例以及3例)以及其他类型患者7例(MAP, MSAP以及SAP分别为3例, 2例以及2例). 同时, 收集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范围为51.3±14.2岁,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所有受试者均除外传染病、肿瘤、自身免疫病、血液病等疾病. 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伦审(申报)批第0056号], 并且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与处理: 分别于发病24 h、48 h以及72 h收集AP患者外周静脉血, 并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外周静脉全血作为对照组(healthy control, HC). 采集标本均室温保存, 并在6 h内开始检测.

1.2.2 流式检测: 仪器与材料: CytomicsTM FC 500流式细胞仪(德国); 抗体来自Biolegend公司(美国). 检测方法: 静脉外周血标本与anti-CD14抗体(PC5标记)、anti-CD16抗体(FITC标记)联合B7-H2抗体(PE标记)或同型对照(PE标记), 冰上孵育反应30 min后, 加入红细胞裂解液(Biolegend, 美国)1ml, 37 ℃温育震荡反应5-10 min至反应体系清澈透明; 加入2 mL PBS充分洗涤, 去除细胞碎片以及未结合的游离抗体; 以CD14+CD16+组合圈门,检测分析CD14+CD16+细胞亚群上B7-H2表达情况. 所购抗体均来自Biolegend公司(美国).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以mean±SD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 多组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及LSD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检验均为双侧, 统计软件为IBM SPSS Statistics 21.

2 结果

2.1 AP患者CD14+CD16+细胞膜B7-H2的表达 健康组CD14+CD16+细胞膜B7-H2几乎不表达, AP组发病24 h CD14+CD16+细胞膜B7-H2出现异常高表达(P<0.001);流式检测AP和健康对照外周血CD14+CD16+细胞膜上B7-H2表达情况, AP患者(n= 63)以及健康对照(n= 20)外周血CD14+CD16+细胞膜上B7-H2水平统计图, 每一个dot代表一个case, 数据表示为Mean±SE, 统计学方法为unpairedttest. AP患者组以及健康组对比(267.29±104.02, 8.06±3.60;t= 11.10,P<0.001)(图1).

2.2 CD14+CD16+和CD14+CD16-细胞膜B7-H2在不同程度AP患者中的表达 分析发现, SAP组CD14+CD16+和CD14+CD16-细胞mB7-H2表达(373.30±89.72和78.62±13.05)最高, MSAP组(279.55±76.95/44.92±12.44)其次, 均高于MAP组(181.15±35.75/23.32±4.28), 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1、表2), 并且发现AP各组mB7-H2在CD14+CD16+细胞膜上表达明显高于CD14+CD16-细胞膜上表达(P<0.01).

表1 不同时间点急性胰腺炎各组外周血CD14+CD16+细胞膜B7-H2值的比较

表2 不同时间点急性胰腺炎各组外周血CD14+CD16-细胞膜B7-H2值的比较

图1 急性胰腺炎和健康组外周血CD14+CD16+细胞膜上B7-H2表达分析. AP: 急性胰腺炎; HC: 健康组.

2.3 不同时间点AP患者血清中B7-H2的差异表达MAP组、MSAP组发病24 h、48 h、72 h 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膜B7-H2动态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 然而, SAP组无论CD14+CD16+还是CD14+CD16-细胞膜B7-H2表达24 h、48 h、72 h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CD14+CD16+细胞膜B7-H2在不同时间点表达结果分别为373.30±89.72、480.49±103.85、641.01±137.00(P<0.05), CD14+CD16-细胞膜B7-H2分别为78.62±13.05、90.07±12.24、119.41±15.31(P<0.05).

3 讨论

AP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研究显示, 其发病始于胰腺损伤胰酶激活, 继发炎症反应, 从局部适度炎症因子释放, 机体保护性反应, 演变为失控炎症细胞激活连锁反应, 炎症介质“呈瀑布样”释放, 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 SIRS),机体损害, 最终免疫功能紊乱以及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 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为AP死亡的主要原因.当SIRS和CARS同时并存又相互加强, 则产生对机体更严重的损伤, 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更严重障碍, 称为混合型抗炎反应综合征[5]. 因此, 炎症细胞与炎症因子所诱导的免疫功能紊乱失衡, 直接与AP严重程度相关联, 决定患者预后[6].

单核细胞是一群可塑性极强的髓源性细胞, 在不同病理条件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的亚群. CD14+CD16+单核细胞群体是一群新鉴定的单核细胞亚群[3]. 该群细胞主要表现为在炎症刺激下可以释放当量的肿瘤坏死因子-α,而较少产生白介素-10, 因此该群细胞被称为促炎反应性单核细胞[4]. 既往研究中发现[7,8], 该群细胞在感染和炎性疾病中均大量增加, 并且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共刺激分子是一群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 主要表达在树突细胞、B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上, 其相应的受体集中表达于T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作为第二信号, 在介导抗原递呈细胞刺激T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其直接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方向和强度. B7-H2是共刺激分子家族新成员[9], 其与配体GL50结合在介导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炎性疾病中. 然而, 该分子在CD14+CD16+单核细胞上的表达特征并不清楚. 本论文以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分析, 发现B7-H2在CD14+CD16+单核表达强度与AP疾病进展和分型相关.

关于B7-H2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体内的表达, 本研究团队曾率先报道[10]sB7-H2在AP患者血清中表达量明显增加, 且与AP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由此推测B7-H2可能参与AP的发生发展. 为证实此推论, 本研究团队进一步检测AP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膜B7-H2表达, 结果显示AP发病24 h 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膜B7-H2 表达明显升高, 健康组几乎不表达; CD14+CD16+和CD14+CD16-细胞mB7-H2表达, SAP组表达最高, 其次MSAP组, 均高于MAP组; 动态观察24 h、48 h、72 h B7-H2表达, ,MAP组、MSAP组发病无显著差异, 而SAP组呈明显上升趋势; 由此, 可以看出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膜B7-H2表达, 不仅和炎症相关, 而且和AP早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与较前研究[10]相一致, 特别是SAP患者B7-H2异常动态增高, 可能预示全身炎症反应SIRS加重, 炎症因子瀑布样释放, 导致免疫紊乱. AP各组B7-H2在CD14+CD16+细胞膜上表达均高于CD14+CD16-细胞膜, 说明CD14+CD16+细胞在AP发病过程中更为活跃[7,8].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显示, B7-H2分子在AP患者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膜上呈高表达, 并且与AP严重程度和进展相关, 其在CD14+CD16+细胞表面表达更为活跃. 但关于其具体调节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可为进一步认识AP免疫应答和失衡提供新线索, 为AP精准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发病率逐年升高, 不同分型预后不同, 严重患者死亡率很高. 目前AP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B7-H2是新型共刺激分子, 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试图寻找B7-H2在AP发生及发展中的异常表达, 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 为临床研发治疗药物或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实验动机

本研究主题是揭示新型共刺激分子B7-H2在AP患者单核细胞CD14+CD16+上的表达差异. 拟解决的问题是揭示B7-H2与AP发生及发展的关系, 为进一步阐明AP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致病机制提供新方向. 为AP精准治疗寻找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目标

本研究主要目标是揭示在单核细胞表面表达的膜性B7-H2信号潜在的诱导细胞免疫的机制. 为下一步研究其与预后相关性, 以及动物实验奠定基础. 为临床提高AP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

本研究收集AP患者外周静脉血, 利用流式检测方法,检测分析单核细胞CD14+CD16+、CD14+CD16-细胞亚群上B7-H2的表达情况. 首次验证了新型共刺激分子B7-H2在单核细胞CD14+CD16+表面的表达.

实验结果

本研究证实AP患者单核细胞CD14+CD16+表面B7-H2的表达升高; 重度AP患者CD14+CD16+、CD14+CD16-表面B7-H2的表达较中度AP、轻度AP更高, 并且72 h内, 表达进行性升高.

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B7-H2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首次验证了其在AP患者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上的高表达; 首次提出了该新型共刺激分子在AP患者发病机制、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假设; 为B7-H2与AP致病机制的细胞学基础提供新理论; 为AP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依据.

展望前景

该研究需使用新鲜血标本, 以避免影响细胞表面分子和抗体的结合; 未来新型共刺激分子B7-H2有望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但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细胞膜外周血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CD16+单核细胞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细胞膜色谱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基于定量分析的细胞静息电位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