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卫华,袁建平,韩红梅,浦仕秋,周 桦,杨丽萍,赵 林,胡博宇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惠滇医馆,云南 曲靖655000)
落枕是由于露卧当风、外伤或颈椎小关节滑脱嵌顿、半脱位等原因,从而导致颈部肌肉痉挛或肌肉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的一种疾病[1]。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相关传统针法并结合经筋病特点而自创出一种新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的针刺方法,称为阿是穴动刺法[2]。现将该法应用于落枕的治疗中,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惠滇医馆针灸科门诊收治的60例落枕患者,按照掷硬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4~65岁,平均(42.06±10.9)岁;病程1~7 d,平均(2.72±1.38)d。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5~63岁,平均(41.61±10.98)岁;病程1~7 d,平均(2.81±1.6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无外伤病史,发病多与睡眠姿势或感受风寒有关;急性发作,晨起后突然出现一侧颈项、肩臂部肌肉酸胀、板滞、牵拉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头部歪向健侧;患侧常有颈项、肩臂部肌肉痉挛、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常可触及肿块及条索状改变;颈部X线可见退行性改变或未见明显异常[3]。
1.3 纳入标准 年龄24~65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病程超过1周;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由于颈椎病引起的颈部肌肉疼痛患者。
1.5 脱落标准 依从性差、不配合针灸治疗患者。
2.1 治疗组 取穴:阿是穴。操作方法:阿是穴采用动刺法(笔者自创),即先让患者做颈部的活动,找到痛点并保持该姿势,然后在该处采用0.38 mm×40 mm毫针进针,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毫针刺入穴位后,待针下有沉紧感,再均匀地进行提插或捻转手法,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用恢刺法(如果痛点是在肌腱处,毫针刺入穴位后,待针下有沉紧感,再让患者活动肌肉,同时进行提插或捻转手法,多方向刺激肌腱),或关刺法(如果在关节附近,毫针刺入穴位后,待针下有沉紧感,再深刺直至于筋,做均匀地进行提插或捻转手法,但不能出血)。刺激强度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留针,完成手法后即出针。再让患者重新活动,找出最疼痛的痛点和动作姿势,再重复进行上述针刺方法,直到疼痛消失或缓解为止。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针刺的穴位与治疗组相同,但针刺手法不同。虽选用阿是穴,或患者所述痛处,或压痛点,采用0.38 mm×40 mm毫针直刺,但是针刺手法使用平补平泻法(毫针刺入穴位后,待针下有沉紧感,再均匀地进行提插或捻转手法,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颈项肩背部疼痛、酸胀完全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活动自如,能恢复正常工作;好转:颈项肩背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3]。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两组针刺1次治愈率和针刺2次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落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落枕又称“失枕”,常在睡前无任何征兆,次日早晨醒后即出现一侧或两侧颈项部及肩部板滞僵硬,牵拉疼痛,动则痛甚,导致患者出现颈项部活动困难,痛苦异常。该病属于中医“颈痛”“痹证”“伤筋”等范畴[4-5],是针灸及疼痛门诊的常见病。西医目前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功能锻炼等非手术治疗结合各种现代医疗设备,以及激光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胸椎及颈椎牵引等联合治疗,来改善患者急性颈痛而治疗急性落枕[6]。该病虽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仍有可能会出现数周不愈的情况,故须及时治疗。至于其发病,正如清·胡廷光《伤科汇纂》所说“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者”,多是由于睡眠时姿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致使局部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出现肌肉损伤所致。其次,该病还与颈背部遭受风寒侵袭有关,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认为“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所致”。无论是挫闪,还是肌肉劳损,或是遭受风寒侵袭,其病机均为颈项肩背部的经络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拘急导致,故属于经筋疾病。在治疗时,当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为大法。《灵枢·刺节真邪》指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因此,尽管该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就针刺所取穴位来说,有邻近取穴、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经验取穴等,所选穴位如夹脊穴、落枕穴、后溪、绝骨、外劳宫、阿是穴、风池、大椎、中渚、肩井、外关、手三里、阳陵泉、液门、天柱、束骨等[7]。
至于笔者独取阿是穴的原因,盖《四总穴歌》云:“疼痛取阿是。”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金百仁[8]提出“阿是穴是对传统经穴的挑战”这一论题。此外,还有“中医不传之秘是剂量,针灸不传之秘是手法”之说,故在确定穴位后,关键还要看手法,需根据病情确定使用的针刺手法。《素问·调经论》提出:“病在筋,调之筋。”根据落枕的病理机制,为肌腱或肌肉的病变,也就是中医“筋”发生的病变,故治疗时进针的部位必须是“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难经·七十一难》“刺营不伤卫,刺卫不伤营”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观察到,该病常常不是单独某一点的损伤,而是多处肌肉或多处肌腱的损伤,所以痛点不固定,在不同的运动姿势下有不同的痛点。因此,必须使用《灵枢·官针》十二刺中的报刺法:“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并参照阻力针法进行治疗[9],逐一找出病灶而治疗。其次,由于落枕是属于“筋”的病变,所以针刺手法的选择就必须使用与之相应的《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又名岂刺”等针刺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落枕患者选用阿是穴动刺法治疗,尽管取穴简单,但是理法清晰,切中病机,因此临床效果较好。但是今后仍需开展与其他腧穴之间的配伍研究,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以便更好地解除落枕患者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