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不同于传统的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目标。实践活动的亲历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本文尝试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对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展示素质教育的真諦。
一、活动分组确定共同目标
组建优化小组团队是综合实践课程培养、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基础单位。组建团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依赖团体学习才能完成。团体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这个小团体中的群体性学习。在制定活动计划,查找相应的资料进行总结、汇报的时候,都需要团体学习。一个只注重个体训练的交响乐团,上台演奏不可能不失败,而一个只重个人的球队自然也是输多赢少。因为群体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群体沟通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默契,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组建优化团队小组之前,我们必须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充分了解各成员的优势,扬长避短,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在合作过程中采取互相配合的方式,发挥大家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力量。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学生的自由选择,有利于他们相互交往、相互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小组团队建立好以后,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开展关于主题的讨论,发表意见形成共同目标。
二、小组分工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分工合作,这是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老师,我发现不管是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或是观摩教研课,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总不能实现全体参与,分组活动时一部分同学无事可做,成果汇报课只是基础好的同学的展示课。所以活动开展前的分工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这种分工并不是一次到位的“命令”,而是一种意识能力,所以在小组分工这一活动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耐心组织和讲解,在每次活动前,有目的地训练这一意识能力。分工时,团队的成员要充分了解各自的优势,要具体落实分工,让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具体工作任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并且懂得个人的工作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就会增强。
三、活动过程评价与反思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是让学生将实践、体验的收获加以整理,形成多种多样的成果:报告、图片、表演、作品等,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合作、分享,逐步学会客观分析与理性思考。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践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互相合作,要及时组织交流和评价,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团队成员协作更密切,讨论后有评价有反思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共同进行小队合作,继续更好地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过程最能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而这种合作能力也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小组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
四、活动成果凝结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从确定主题到总结汇报,合作总是贯穿其中的。成果展示是团队成员合作能力的集中展现。
成果展示有很多形式,可以是歌唱、演讲,也可以是视频、幻灯片,也可以是小品等。采取哪种形式,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优势。活动成果的展示要用成员最擅长的方式呈现。
综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团队成员的创建到活动分工,到活动过程及活动成果的分享都离不开学生的团队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