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0-03-05 02:25谢永新
师道·教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圆明园爱国主义德育

谢永新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思想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之一,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通过《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堂教学,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许多事件本身及其历史背景里蕴含着许多德育素材,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很好地实现学生德育目标。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时,我先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伴随着讲述,学生群情激愤、百感交集。于是,我抓住时机问学生:“怎样才能保证我们国家不再被外国侵略,国民不会被欺负?”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最后我进行总结。这样就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加强朗读指导,拨动学生爱国情思

《火烧圆明园》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我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当朗读“圆明园昔日辉煌”这部分时,文中包含了好几个“有、也有、不仅有、还有”表示圆明园建筑宏伟、风格各异、景色优美的句子,我要求学生带着欣赏赞美、骄傲自豪之情,语调轻快自然、语速稍缓,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读完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圆明园的赞叹与自豪的神情。当读到“圆明园被毁灭”的部分,朗读的语调就要沉重而气愤,语速稍慢、声调可以提高,重读“闯进、統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英法侵略者的野蛮、强盗行径恨之入骨。通过声音轻重、快慢对比有节奏的的情感朗读,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火烧圆明园》的课文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使学生如临其境,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溶为一体,产生共鸣。为了直观地给学生展现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圆明园毁灭前图片、资料。当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时,无不为祖国的能工巧匠所创造的奇迹深深折服,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讲到“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时,我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假想在圆明园游览。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举世闻名皇家園林、人间仙境。这样学,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课文丰富的育人思想感情是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教师要充分通过重点字、句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火烧圆明园》这一课,我紧紧抓住中心句进行引导分析,切实地把握它的内涵,深化学生思想情感。第一自然段首先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学这个句子,先引导学生思考“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最后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了解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五、及时总结升华 ,抒发内心爱国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充满感情的内容总结,能有效地渗透德育。在讲授课文最后一段圆明园被英法侵略者毁灭时,我先播放了一段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再把展现圆明园过去辉煌的图片与课文屈辱见证的插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最后把一张圆明园废墟的图片放大让学生目视一分钟,并提问:“同学们,假如此时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的话匣一下子打开了。通过谈感想,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也就有血有肉、顺理成章了。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感情,并针对课文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有机渗透德育,就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圆明园爱国主义德育
梦回圆明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游圆明园有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圆明园里过大年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