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颖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学校发挥道德与法治在学校德育中的“主心骨”作用,构建一体化的校本德育实施体系,切实破解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两张皮”“两套体系”难题,探索了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新样态。
一、“道德与法治+”校本德育实施体系的可能性
1.儿童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的共同基础
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该学科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并最终以引导学生过负责任、有道德的生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这也就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儿童生活密不可分:以学生的生活为内容和出发点,与学生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联结,而不是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中。
与此同时,学校要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着眼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全局,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儿童生活构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的共同基础。
2.整合与突破:“道德与法治+”校本德育实施体系的早期实践
2003年开始,长寿桥小学以携手“1+6”系列活动为主要载体,进行了品德学科和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学校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立足品德学科主题,寻找德育整合点,进行德育活动与德育课程内容建设的整合,一方面充实了学科建设内容,学生发现品德学科的内容不仅与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更有趣了;另一方面将德育活动推陈出新,有效地提升了德育实效,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1+6”德育品牌,也从中找到了一条为德育赋能的新路径(见表1)。
二、构建“道德与法治+”校本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
在携手“1+6”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长寿桥小学开始了基于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构建校本德育内容体系的探索,形成了由情境化课堂微活动、问题导向式主题班会和拓展式携手“1+6”德育长周期活动构成的“道德与法治+”校本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
1.情境化:构建基于《道德与法治》的校本课堂微活动
一是立足《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结,开发指导学生现实生活、发展学生规则意识的课堂微活动。与学生生活行为联结,进行习惯养成。长寿桥小学围绕《道德与法治》中大量与学生行为习惯相关的学习内容,开发形成校本德育习惯养成微活动。
案例1:《道德与法治》(一下)“我的好习惯”校本微活动
【活动提示】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激励强化。本活动通过自己、他人、环境、事件形成一个互动圈。与他人对话了解自己,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选定自己要养成的好习惯,在大家的幫助、支持、鼓励下坚持21天。
【阅读学习】《大卫不可以》系列。
【对话反思】与身边的人(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好习惯以及不足之处,确定一个好习惯作为养成目标(见表2)。
【好习惯养成记】选择一种喜欢方式,看看能自己坚持多久。
(1)好习惯养成自律卡,每天记录打卡。
(2)和家长合作,每天拍照发朋友圈打卡。
(3)班级好习惯养成表,和同学们一起每天上墙打卡。
【故事分享】你的好习惯坚持了多久?你会继续坚持下去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坚持过程中对自己有影响的一件事和一个人,说说自己的习惯养成故事。
二是与社会热点进行联结,培养道德评价能力和法治意识。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尽管年龄小,他们也会关注社会热点。长寿桥小学将社会热点背后折射的道德与法治问题,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接,开发校本微活动。
案例2:《道德与法治》(五下)“公共生活靠大家”校本微活动
【社会新闻播报】请大家收集与公共场所有关的社会新闻热点,全班交流。
【热点探究】为什么要有公共秩序?热点事件中,人们反感的是什么?
2.问题导向:构建基于《道德与法治》的校本班会主题
学校广泛收集各年级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及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与学生生活、成长紧密相关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真实问题,对照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了校本主题班会体系化构建,形成了“道德与法治+”时间节点的校本班会、“道德与法治+”重大活动的校本班会、“道德与法治+”专题教育的校本班会三大系列班会主题(见表3)。
3.拓展化:基于《道德与法治》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
反思目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较为突出的零碎化、随意化现象,长寿桥小学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在某一主题领域下开展一系列项目化的德育活动,着力构建一个真实可感的学习和实践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动态地探究和解决主题任务的过程,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同时,不同的主题任务可供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自行组织学习、研讨和实践活动;教师也可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学生给予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性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将原来孤立的、互不相干的侧重“做”的德育活动,升级为引导学生真正参与的长周期主题学习。从学科整合、活动设计、团体文化、实践、管理实施、协同六个维度进行体系化开发,使德育活动与品德等多种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在低年段和高年段均会开展,但是会有不同的要求。此类活动主要有五项:垃圾分类、社区寻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我是志愿者以及职业体验。
三、“道德与法治+”推进“三全育人”学习方式转型
在构建校本化德育内容体系的同时,长寿桥小学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与德育工作的结合,推进“三全育人”学习方式转型,探索了“1+6”多角色对话式、具身学习、服务性学习等新型道德学习方式。
1.“1+6”多角色对话式道德学习
对话也被看作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们相互理解的过程,是自我反思及自我认识的过程。10余年来,长寿桥小学在实施携手“1+6”活动过程中,发现多重角色参与并围绕活动的对话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有深度地理解德育活动,多维反思活动的育人价值。“1+6”对话式学习正是在携手“1+6”系列活动中逐渐成型并走向成熟的。
“1+6”对话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就具体的问题情境,与不同身份的个体展开德育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学生道德智慧的生成、精神的成長以及德性的发展,同时师生间也能实现道德经验、情感的充分交流。
案例3:“公共生活靠大家”校本微活动
【热点大讨论】围绕热点事件,学生扮演事件的当事人、相关人、在场人、当事人的亲友、相关人的亲友、评论员等角色,分小组讨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后果是什么。可以将相同的角色分在一个小组,也可以按不同角色分成小组。
【热点事件的启示】公共场所犯规的人是坏人吗?怎样避免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引导学生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
通过不同身份角色的对话,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犯规”行为对自己、社会及身边人造成的影响,从而攻克道德学习中从认知上“知道不能做”到行动上“坚持不做”的“最后一公里”。
2.道德具身学习
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是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应通过生动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活动,并且将学习主体的多种感觉始终交互贯穿在学习过程中[1]。长寿桥小学在校本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具身学习,让每位学生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赋予德育意义,提升综合育人效能。
案例4:“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活动
【创设班级管理真实情境】班委会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班委会”,回到自己所在的班委会和自己所在班级的管理。
【研究班级管理中的真问题】对照班委会的性质、组织结构和职责,了解班委会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五(3)班学生们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得出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是:晨读时间安排不合理,收作业交作业等浪费了晨读时间;部分学困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部分同学班级荣誉感不强;班级卫生状况较差。
【讨论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才适合自己班级】针对班级的真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反思和优化班级管理。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深入学习)—再实践”,全身心投入,具体而真实地参与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在亲身经历和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一个良好的班级是如何形成的,每个人在班级中的作用,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班级,有效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3.服务性学习
服务学习是一种将社区服务、志愿服务与学科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在服务学习中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服务,进行有目的的体验与反思,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学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2]长寿桥小学在校本德育中,积极发挥服务学习这一综合育人功能,将德育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基点,引入服务学习方式,探索了“道德与法治+”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2018年长寿桥小学迎来智能垃圾桶,学生还能看到全校努力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成效。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垃圾分类实践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环保知识,更体验到公共服务的价值,垃圾分类、减量和环保与每个同学都建立了关系。
长寿桥小学立足学校携手“1+6”德育品牌教育活动,探索“道德与法治+”校本德育实施体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育人效果。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前行,更好地发挥这一体系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南昌,刘晓艳.具身学习设计:教学设计研究新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 Kendall J C .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1991,27:9-26.
(作者单位: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