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成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经学会会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这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制度和政策取向。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制度和政策完善和创新的重要思想理论源头和依据,要尽快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其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抓住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更高要求,更广的视角,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放在了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抓好“五个突出”:一是更加突出产业兴旺,把发展农村实体经济摆在“乡村振兴”的首位;二是更加突出城乡融合,推动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共同发展;三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破除战略实施的制度性障碍;四是更加突出乡村治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更加突出“三农”队伍建设,培养“一懂两爱”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认真贯彻“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以“三个更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三个需要”。
贾海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系统分析教研所长聘教授,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海绵城市从提出到试点建设实践,经过这些年的宣传教育和工程实践效果的逐渐体现,人们对海绵城市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和现场效果的体现,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不同的试点城市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特点,摸索了一条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基于各地实践的成果,我们系统梳理了同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找出了其中与海绵城市理念不一致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出台和更新了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一批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为规范我国今后的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海绵城市是新型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它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保护、修复和维系包括城市草地、林地、河湖系统等在内的城市综合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海绵城市不只是应对内涝、污染等降雨径流问题,通过健康水循环的建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态功能的发挥,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因此,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地有序、健康推进,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城市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举措。
杨伟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近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相行,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中国,由于实行了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化,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战略任务。在我国向工业化中期和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21世纪初期,城市化将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进入加速阶段。满足亿万农民对城市化的渴求,并协调和管理好城市化这一巨大的社会结构变革,是21世纪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十五”计划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但关于城市化的空间形态有一些争议,即到底是优先发展小城镇,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在研究“十一五”基本思路时,我们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无论是发展小城镇,还是发展大城市,都应该放在特定的空间才有意义。在城市化地区应该发展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城市群本来就是由各类城市共同构成的,不存在哪个优先、哪个后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空间治理”的概念。最近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把空间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在城市化的空间形态上,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城市群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并据此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