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产业路 圆致富小康梦庆阳市闯出了一条生态产业致富的路子

2020-03-05 10:31
甘肃林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庆阳市林地造林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林业产业扶贫任务艰巨。全市共有林业用地2072.4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9%,森林覆盖率达到25.55%。林权制度改革后,1184.97万亩集体林地已确权到户,户均宜林荒山和无立木林地16.97亩,宜林荒山荒地、集体林地潜力巨大。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庆阳市充分挖掘优势,进一步盘活林地资源,大力培育苗木产业、林果产业、林下产业,有效实施精准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闯出了一条生态产业致富的路子,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的三赢目标。

一、开发林地资源,积极培育苗木产业

庆阳市依托林地资源,明确提出要把苗木产业培育作为全市的富民工程,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对苗木培育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坚持每年造林100万亩,到2020年新增造林700万亩,“再造一个子午岭”,实现庆阳山川秀美,农民富裕。2019年全市已完成苗木培育106.7万亩。

(一)创新造林理念。现阶段,耕地已经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林地必须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庆阳市坚持以苗木培育统领全市林草工作,把苗木培育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大举措,坚持造林与造景结合、荒山绿化与苗木繁育结合,商品林和生态林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齐抓,多渠道融资,整流域推进,全方位发展苗木产业;在资金、项目、技术上大力扶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民营企业投资苗木培育,县区以工程造林、乡镇千亩荒山造林和个人及社会团体造林为主要形式,认真落实各项培育措施,加大苗木培育工作进程。全市已累计培育苗木726.7万亩,建成万亩以上示范点105处135万亩,五千亩以上示范点741处240万亩。

(二)创新培育模式。各县区结合自然条件、林地状况,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了四种培育方式。结合林业项目融资培育就是把三北、退耕、天保、造林补贴试点和公益林补偿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与苗林结合培育结合起来,由林业部门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实行专业队承包造林。招商引资租赁承包培育就是将集中连片的宜林荒山荒地、弃耕地、撂荒地进行整合规划,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导有实力的绿化企业、社会团体、苗木生产大户参与发展苗林产业。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育就是农户自发组成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林地,培育苗木。农民自主经营培育就是鼓励支持群众在自有弃耕地、撂荒地和宜林荒山进行苗林结合培育,由农户自购苗木、整地栽植、抚育管护,农户拥有经营权和收益权。

(三)创新发展机制。各县区、乡镇进一步加大林地流转力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稳制、分权、放活”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出租、转包、互换、入股、抵押等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总结林苗培育的途径和路子;鼓励外来客商、企业和团体在宜林荒山投资发展林木种苗产业,盘活林地资源,扶持定植大户,提高经济效益。宁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苗木专业合作社投资发展苗林产业,流转林地3.31万亩,完成栽植2.91万亩。正宁县采取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方式,在永和镇建设万亩苗木示范点,培育樟子松、侧柏、云杉大苗,带动全县发展苗木6.9万亩。

二、壮大基地规模,延伸林果产业链条

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经济化、经济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基地建设为平台、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品种良种化、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要求,大力实施林果基地建设工程,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初步实现了区域化栽培、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管理、产业化开发,为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面积快速增长,区域优势形成。截至2018年底,全市林果面积达到85.54万亩,其中苹果66.35万亩,杏12.73万亩,枣、梨等其它杂果6.46万亩。建成了以董志塬、永和塬、西华池塬等12条塬面为主的红富士苹果基地,以早胜塬为主的鲜食杏和镇原县北部及华池、环县为主的仁用杏基地,以马莲河流域为主的核桃、大枣基地,林果产业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

(二)产量稳步增加,效益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果品总产量35.15万吨,总产值18.24亿元。优质果品比率不断增大,苹果以红富士为主,占苹果总产量的80%以上。杏以鲜食制干曹杏和仁用杏为主,引进金太阳、凯特等优良品种。通过品种引进改良,使优质红富士苹果、曹杏、九龙金枣、早实核桃、大樱桃等名优果品得到了大力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56枚,“华泰”牌苹果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三)加工初具规模,产业链条延伸。全市现有果品贮藏加工企业52家,年加工产品21.36万吨,实现产值15.25亿元。杏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镇原县和宁县,以维思特、新一代、赛鲜等企业生产的甘草杏、甜杏核、曹杏脯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苹果加工产品主要为浓缩汁,以甘肃通达和庆阳恒盛2家大型企业为主,产品全部出口到北美、欧盟、东南亚等国家。

(四)产地认证加快,品牌效应显现。“庆阳苹果”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栽培面积116.4万亩、产品规模21.53万吨/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7.47万亩、产品认证16.7万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21.5万亩,注册出口苹果园5万亩、年出口2万多吨。注册苹果、枣等果品商标8个,“庆阳苹果”通过国家工商局“证明商标”注册,“宁州”牌干枣、鲜枣以及“陇蜜”“董志塬”“甘旭”“华泰”等苹果品牌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庆阳市被国家特产之乡评审推荐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优质苹果之乡”,镇原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

三、拓展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林下产业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林地增效和大地增绿”的战略目标,深化林权配套改革,探索新型林业经营制度,加大林业财政金融扶持,鼓励支持群众积极发展林下种养、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林下旅游等林下产业,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林下产业发展之路;已初步形成“四大类型”(林下种植型、林下养殖型、林下休闲型、林产品加工型)、“十种模式”(林药、林苗、林草、林菌、林菜、林经、林禽、林畜、林下旅游、林产品加工)的林下产业。自2012年以来,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累计达到17.51亿元,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71个,新建家庭林场47个,全市林下经济示范点达到86个。

(一)探索实践,发展立体种植。围绕“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发生态财”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群众开发林地资源,探索发展“林-草-药”“林-果-菜”“林-药-蜂”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合水县立足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按照“核桃树盖顶、文冠果缠腰、油松垫底、中药材填空”的思路,在平缓地修水平沟,栽植核桃树,陡坡地修鱼鳞坑,栽植文冠果、油松、侧柏10000亩,林间空地种植各类中草药,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庆城县在驿马、白马、蔡家庙、太白梁等乡镇大力发展林下种草1万亩,延伸产业链;在庆城镇教子川村1.5米油松林下栽植芍药1000亩,林间养蜂208箱,亩均收入达到1.2万元。

(二)挖掘优势,发展空间养殖。坚持多层次、多方位,盘活林地,立体布局,综合开发,发展“林-草-兔”“林-禽(畜)-鱼”等林下空间养殖,最大限度挖掘林地的潜力,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凸显林地的立体效益。环县曲子镇刘旗村南北沟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林地3965亩,林下种植中药300亩,林下养生态鸡10000只。合水县腾飞林下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修建猪棚2000平方米,林下放养区达2800多亩,现存栏野猪近12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仔猪680多头,年纯收入140多万元。

(三)招商引资,发展生态旅游。依托集体林地资源,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自然条件、森林景观,在扩大营销的同时,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高特色餐饮水平,发展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采摘观光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业。润辉渔业养殖场地处华池县乔川乡徐背台村后畔雷沟淤地坝,是乔川乡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引进民营新办的一个以垂钓为主,休闲、体验、娱乐、养生等功能为辅的垂钓中心,整理滩涂地200亩,平整建设用地300亩,建立养殖、现代农业和休闲娱乐的三大园区。

猜你喜欢
庆阳市林地造林
中秋节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图片新闻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