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柳苏凌
在国内的古典吉他音乐圈里,大名鼎鼎的朱岩老师是公认的名师,他是国内较早一批优秀的吉他演奏家,为古典吉他专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尽管朱老师已经年过花甲,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学习的心态,比如他对可口可乐情有独钟,现在还参加车友俱乐部的活动,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他是一位很“潮”的老头儿。
跟朱岩老师的采访有些与众不同,聊天之余兴致起来,他便会来上一段现场吉他演奏。让我们的采访渐入佳境,有感而发。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朱岩,是在70年代开始接触吉他这件乐器的。说起他的学琴之路颇为坎坷。“文革”期间,他刚刚20岁出头儿,但在那个极左思想的时代,对于那些有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灰色的。他说道:“我喜欢文艺,最初自学吹笛子,后来又自学吹口琴。跟音乐沾边的我都很喜欢。我学琴的时候吉他叫六弦琴。在看完一部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中的《赶快上山的勇士》乐曲后,我喜欢上了吉他这件乐器,于是决定拜师学习。”与吉他意外的邂逅,如同给朱岩点亮了一盏明灯。在那个谈艺色变的年代,朱岩却很幸运地找到了老师,自此踏上了苦苦追寻吉他演奏艺术的道路。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的第一把吉他是星海牌,花了26块3毛钱。
1974年,他经朋友介绍,拜著名吉他手刘佩老师学习。刘佩老师曾经随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印尼,被称为吉他国手。跟随刘佩老师学习的一年时间里,朱岩的演奏技能大大提高。
朱岩,是全国最早一批学习吉他的社会青年。但在文化沙漠的年代,吉他被一度视为“流氓乐器”,而弹吉他就被定性为“耍流氓”。当时,在北京城里有一群热爱古典时髦青年,在北京后海一带攒局“茬琴”,这些都是秘密活动的(相当于现在的乐器比赛)。
1976年由于唐山大地震,北京人都躲进了地震棚里。那时候朱岩每天呆在地震棚与北京广播乐团的吉他手崔璐璐、北京东方歌舞团的吉他手大林子以及爱好者共同探讨研究吉他演奏方法,那段时光让他记忆犹新。他叙述道:“1976年在地震棚里我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些被当时视为‘靡靡之音’禁曲,这时候纠察队巡逻到此,问我弹得什么,我说歌名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们一听就急了,告诉我当然是‘毛主席最红’。就这样被送进了班房儿’。”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朱岩的吉他之路也迈入了春天。因为家庭和自身原因,他没有选择进入国营单位,端起“铁饭碗”,而是选择了让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合二为一的职业,成为最早一批文化个体户,开始了到处“走穴”(演出)的生活。朱岩也成了国家承认、并颁发执照的文化经纪人。
1980年开始他从事吉他演出活动:伴舞会,分别在北京饭店、民族宫、政协礼堂等多地方参加演出,他还在中国的第一个酒吧(音乐茶座)开始了他的演出生涯。并在全国各地的内蒙、四川,东北等地方巡回演出,当时国内最红的影视、音乐红星,都曾经跟一起到地方“走穴”。他笑称:“那时,我也曾经一身白衣,长发飘飘。一看就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形象。”
1991年文化部冻结私营演出活动,而朱岩的吉他演奏也早已名声在外,他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说道:“起初,都是熟人找我学琴,一堂课4、5块钱。由于起步时教课经验缺乏,学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为了留住学生,我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希望孩子能从演奏吉他中体会快乐。每次看到这些孩子能从很小就接触音乐,我就羡慕他们。孩子学琴中总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时候就要考虑将难度降低或者是分解教学。我知道有些老师为了简单,就教指法谱,但是我还是坚持教孩子五线谱。视谱对一些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就先将五线谱先给学生转化成简谱,让他们反复练习和训练,达到熟练,通过一首首好听的中国乐曲,和孩子们喜欢的音乐,是诱导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慢慢地等孩子兴趣浓厚后,再进行五线谱的教学。这些年,学习古典吉他的孩子越来越多,吉他是和钢琴,小提琴,并称为世界性的乐器,但古典吉他的普及度不高,适合孩子学习的曲目也不是很多,为此我在20多年的教学中不断为学生编创曲目,自己也编纂了一套古典吉他教材。”
在和朱岩的对话中,我能感受到他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而这份态度的起因是因为他对吉他的热爱,对音乐艺术的真诚。
年龄越大,他对学生的爱就越深,就连家长甚至成了他的忘年交。他在用心教会孩子如何用心感受音乐,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总能看到朱岩老师学生的身影。除了个人教学活动外,2007年至今他还被多家单位邀请,开展古典吉他的普及和教学活动,他分别在北京市第九中学、北方艺校、石景山少年宫等单位任教,学生人最多是曾达千人,而且从来不设助教。跨入60岁之后,为了保持教学质量,学生数量有所控制。
朱岩称,他的教学体系和学院化教学是两种思路。他更希望学生能在他的教学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建立健全孩子的心智和性格,日后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这才是孩子学音乐真正的目的。
在教学道路上,朱岩一直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尤其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理解音乐就先让他们喜欢自己演奏的作品。为此他在演奏作品上下了很多功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孩子多练习那些旋律特别优美,有故事情节的曲目,所以很多曲目是通过改编而来。比如《雨滴》《小罗曼史》《爱情之爱情》《少女的祈祷》《童年的回忆》等,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研究工作,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吉他演奏文化,通过吉他普及传授音乐知识,大大的缓解学习带给他们的压力,每天学生会以轻松欢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文化课,以此来教会孩子如何学会感恩父母,让他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尚品质,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通过我的熏陶和指导,在2016年朱岩的学生在台北艺术节获取得金奖和银奖,同年在英国皇家艺术节比赛中再次摘取金奖。
2017年,朱岩有幸受到西班牙国际吉他组织的邀请参加文化节的交流活动,他带领着他的学生来到了古典吉他的家乡,在那里他对古典吉他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说道:“到了西班牙,我发现大街小巷里都可见吉他的踪影。那里的人们似乎都会弹两下吉他。在餐馆、在路边,在白天、在傍晚,总能传来缓缓地拨弦声。咱们国家总是说素质教育,国民素质从哪里来,在西班牙这几天给我的感触就很深。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全国人民都喜爱乐器,都能演奏两下,你说那里的音乐素养能不高吗!?我经常也跟家长讲,音乐是社会的桥梁。孩子只要努力,就要鼓励孩子学习音乐。重要的是心态。心灵手巧,十指连心。为什么说人家西方人素质高,因为人家很注重孩子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国外教育是占第一位的。看看这些年发生的高学历的高材生,做了危害社会的事情还少吗?这就是教育不到位。我跟家长说,只要孩子逐步喜欢音乐,不管有多少音乐才能,我们多鼓励,只要有音乐陪伴就是好的,不要跟别人得孩子比,不要漠视、贬损自己孩子在音乐上的点滴成就。”
在教育思路上,朱岩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有几个学生考入专业院校,有几个学生成为专业人才,他经常告诫学生家长,要摆正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对于这点,他表示的特别明确。他称走专业道路衡量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能力,还有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比如家庭经济,父母的社会地位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才之路上的综合因素。在他的学生中,有些孩子就是家庭原因,而最终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只能止步于专业院校大门之外。但是这样的孩子是真心喜欢音乐,相信有他喜欢音乐这份执着的精神,也许未来会在其他方面也能出人头地。
朱岩老师学生众多,可谓门庭若市,几乎无暇顾及个人生活。他说道“尽管学生众多,但是我热爱生活,会有不同的方式调剂生活,时常约上三五好友,畅聊音乐。我的心态很好,我一直有一种信念,我热爱古典吉他,跟学生上课,也是热爱的一部分。我从来不会想我有多么辛苦。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岗位。这些年的教学,也让我证明了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业绩。很多学生为此能走上一条正路,有了一些演奏成绩,的确令我很欣慰。”
“我一向低调,在工作上默默无闻。但对学生也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心里替他们着想。有些学生每周从外地到北京上课,我的课时费会酌情给予优惠,毕竟这些家庭都不容易,我不想把我自己捧的太高,更想接地气,能更多地服务于喜欢音乐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