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荣
今所称名为独弦琴者,多指以竹或木为主要材质制作的棒形或匣形共鸣器,上张一弦,以竹篾拨弦而奏,再配以摇杆调节琴弦整体的紧张度,从而改变音高的弹拨弦鸣乐器(见图1)。
图1
图2
再如今所常见的竹制独弦琴,多以一段毛竹筒为琴体,即将一弦张于以该毛竹管为共鸣体的支撑结构上,刨少半(一般为2/5)竹筒边为开口,并使开口朝下,挑弹琴筒上之一弦而发声的弹弦乐器(图2)。
但在明清时,独弦琴并不指如上的乐器。独弦琴是为弓拉弦鸣乐器。今人《中国名物大典》有载“独弦琴”条,云:“独弦琴,稍大于‘二胡’的一种拉弦乐器,有音板,发音宏亮,清代列作众乐器”(图3)。
图3
我们查看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四《乐考七》原文献,则有载:“独弦琴,大于二胡,长二尺八寸,中低二部乐器。蛇皮为面,上有倚弦,有音板,拉时按弦着板,出音响亮”(图4)。
图4
《清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四《乐考七》原载独弦与二弦,故该条为如此断句,“独弦,琴大于二胡”,长二尺八寸,中低二部乐器。蛇皮为面,上有倚弦,有音板,拉时按弦着板,出音响亮”云。可见,此谓独弦琴,非为今所普遍所称的独弦琴。
由此可见,同是独弦琴称呼,乐器并不相同。即古今乐器之名同,而乐器之实却不同。我们将弓拉弦鸣之独弦琴称为古言语境独弦琴,而将拨弹弦鸣之独弦琴,称为今言语境独弦琴。
今言独弦琴,多指越南与我国京族使用的乐器。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具有海洋文化特性的民族。独弦琴是京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民族乐器,京语称其为旦匏(Dan Bau)。在越南,名Dan Bau的乐器仍是越南极为流行的乐器之一,今统称为独弦琴。独弦琴正式定型稳固传播约在18世纪,盲人艺术家的弹唱对独弦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乐器的演奏历史中,有魏晋隐逸士人孙登善弹一弦琴。虽“一”“独”颇似为单,但此一弦琴亦非明清所言之弓拉之独弦琴,亦非今之所言京族独弦琴。
如晋葛洪《神仙传》卷六有载孙登弹一弦琴云:“孙登,字公和,汲郡人,无家属,于郡北山,以土冗居之。好读易,抚一弦琴”。
同样的内容,在《晋书·孙登传》则如是记,曰:“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则亲乐之”。
《金史·乐志》亦载一弦琴,如其文载:“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二,瑟四”。在宫悬乐时,使用一弦琴。
《太平御览》引《晋纪》云魏孙登曾弹一弦琴,云:孙登字公和……散发宛地,行吟乐天,居白鹿、苏门二山。弹一弦琴”。
一弦琴与独弦琴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弦琴品柱或徽位按音,即琴弦发音多为实音,独弦琴多为泛音。一弦琴多为琴弦各处均能发音,独弦琴在于固定的切音点,为取得更多的音高,只能是通过摇杆张弦,更改琴弦整体的基音高度,达到多音实现的高度,但切音点仍在泛音的位置。
同为使用一弦的“独弦琴”乐器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乐器形制和发音原理与今称名为“独弦琴”的乐器有着较大的区别,此容它文详述,此不赘复。
其实,早在《拾遗记》即有载一弦琴,如云:“拊一弦琴则地袛皆升”,此一弦琴非为今之独弦琴。该一弦琴出自《拾遗记·殷汤》,其全文为:“师延者,殷之乐人也,设乐以来,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拊一弦琴则地袛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可见,该条是为记乐师师延之事,其拊一弦琴为属“古琴”类,与今独弦琴无任何关系。
另《宋史·乐志》亦有载一弦琴,如其文云:“丝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关于一弦琴如此的命名,是文续言:“其说以谓……古者,圣人作五等之琴,琴主阳,一、三、五、七、九,生成之数也”。可见,此一弦琴直至九弦琴,是以弦数为别,与今天所称的京族独弦琴无直接关系。
今言语境独弦琴,其通用的已成稳固形态的独弦琴乐器结构主要由琴身、琴弦、琴轴、摇杆、扩音筒等五部分组成。今言独弦琴,琴身主要以竹制和木制为普遍使用者,特别是今木制琴身独弦琴愈发趋于流行的类型。系弦纳弦的琴轴早期有竹制、木制,今为求稳定的纳弦效果和最小幅度做到微调,多使用金属的琴轴装置。
古言语境独弦琴与今言语境独弦琴在同名的缘由上,有一些类属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同为弦鸣乐器。
其二,同为一弦的振动发声。
其三,同有为木制或竹制的琴身。
其四,同有为弦振调控系统以系弦装置的一轴。
古言语境所称之为独弦琴与今言独弦琴乐器在乐器同名的类属外,亦有一定的区别,即今言独弦琴与古独弦琴乐器语境在乐器类属共同点上的有异之理,尚陈六点如下:
其一,依外形与共鸣体的主要形体特征看,古言独弦琴呈筒形。
今言独弦琴有呈竹制的棒状形和木制的匣形。
其二,依演奏看,古言独弦琴为擦弦演奏,即其为弓拉弦鸣乐器。
今言独弦琴,多以竹制的蔑棒为演奏激励发声。
其三,依材质看,古言独弦琴琴杆有以木制者,亦有竹制者。
今言独弦琴,早期有以竹皮为弦者。
另,今之独弦琴,在摇杆下有横置的形体较小的葫芦,作为一端的共鸣筒,即今言独弦琴有突出的匏类材质特性。即琴尾摇杆底部靠近纳弦处,设有扩音筒,多以天然葫芦为材,今部分独弦琴因以电鸣装置的改制亦有以木制取代或以装饰的,早期亦有椰壳、竹筒为材质制作的。
此外,今言独弦琴,增加了拾音器与喇叭,改进了电括音设备,增大了音量。
今木制独弦琴,琴体多呈匣形,通常由面板、底板与四周框板粘合而成,琴首稍宽,琴尾略窄。琴面多有桐木制作,底板多由松木制,底板靠琴首与中部留有出音孔。琴尾上端按有竹制或牛角制(近年来多以牛角制)的摇杆。牛角材质摇杆比竹制摇杆在推、拉、揉弦、撞、摇、碰、滑音、颤音、倚音的等音的高度精准要求更高,改变琴弦的张力更加灵活和有弹性。如以揉弦的左手摇杆而论,角质摇杆更有余韵,持续时间更长,摇杆技巧更易得到准确的演奏,且演奏的得音更容易实现。
其四,古今独弦琴多是筒面之皮面振动,今言独弦琴则多是板面振动。
其五,从乐器声学激励方式来讲,古言独弦琴为擦奏而振弦的激励方式发声,即以弓与弦的擦奏为弦振动的激励源。
今言独弦琴为拨奏而振弦的激励方式发声,即以拨片或手指的挑弦为弦振动的激励源。
其六,以弦振系统调控的系弦装置一轴外,古言独弦琴另有皮上之“琴码”。今言部分独弦琴在琴首设有切弦,从而能规定有效弦长的弦枕。
综上,古言独弦琴的用乐范围较为有限,随着今言独弦琴演奏热度的渐次提高,特别是在2011年5月23日,京族独弦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对独弦琴的称谓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京族独弦琴艺术形成了历史的悠久性、深刻性,形式的多样性,曲目的丰富性和艺术的独特性等主要特征,并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鲜明的艺术价值、多元的学术价值,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即今所称独弦琴之名主要概以越南及我国京族演奏的独弦琴而为专指。换言之,近年来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的,以牛角制摇杆配以弦切范音的竹制棒形或木制匣形的独弦琴,呈现出了向独弦琴名称的专有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