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昕
众所周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5年都位居世界首位,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可今年7月,这个局面被欧洲赶超了。
根据数据,今年1-7月份,欧洲纯电动车注册量约26.9万辆,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注册量约23.1万辆,总体新能源汽车注册量超过50万辆。而中汽协此前公布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48.6万辆。一欧一中两者差距虽然不大,但这意味着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易主。
这次欧洲是怎么超车的?左手利剑高悬,右手补贴引诱
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欧洲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相对“硬核”的方式。2014年,欧洲议会起草并实施了一项当今全球最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控制目标,该目标要求汽车制造商到2021年之前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27%。具体来说,该目标要求,到2020年,欧盟范围内所销售的95%的新车=氧化碳排放量必须达到每公里低于95克的平均水平,到2021年,这一要求更是要覆盖所有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新车。迭不到要求?罚款。这无异于一把悬在欧洲各大车企头上的利剑,迫使传统车企不得不向新能源转型。
其实,欧洲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对我国完成“销量反杀”,与补贴有一定关系。据统计,进入2020年之后,欧洲国家纷纷呢推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及优惠政策。
以德国为例,在2020年6月4日之后登记的纯电动、插电混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均可享受补贴。车价在477欧元以内的纯电和燃料电池汽车可获得9000欧元奖励,插混可获得6750欧元奖励;车价在477欧以上的纯电和燃料电池汽车可获7500欧元奖励,插混可获得5625欧元奖励。
另外,从2020年7月起至年底,德国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也降低了3个百分点。2021年前新注册的纯电和燃料电池汽车更是能享受长达十年的税费豁免。但是,年初的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不小冲击,预计像德国这种通过掷重佥砸市场来提升销量的路子无法坚持多久,相信不久后市场将再次回归正常秩序。政策引导,市场扩张
与德国相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选择先进行补贴和政策拉动,培育产业生态,后逐渐对政策进行收紧。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双积分政策并于2018年4月正式实施;2019年6月,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超50%,且正式取消地补。
双积分政策的实施,正式将传统车企拉进了新能源战场,车企要生产足够多的新能源积分来抵消燃油车产生的油耗积分。而补贴的大幅退坡,正式让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淘汰赛。这些政策虽然一开始难以被接受,但却实打实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销量来看,2019年7月,最热的月份,我国新能源车市却进入了寒冬,当月销量下滑近50%。自那时到今年6月,新能源汽車销量一直处于同比负增长的态势。直到今年7月,销量终于回正,同比增长19.3%。
今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9万辆,同比增长幅度扩大到25.8%,刷新了月度历史记录,欧洲8月销量为8 3万辆,累计销量分别为59.675辆和58.3万辆。仅一个月,中国再次回到榜首位置。值得一提的是,4月23日,四部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其中更新了一条新政策,即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更是无法与现阶段欧洲的补贴力度相比,所以基本可以判断,国内消费者的真实购买意愿要比欧洲消费者更强烈。发挥市场优势,壮大新增长点
略微领先于欧洲的销量真的值得我们骄傲吗?目前,欧洲总人口数约为7.4亿,而中国人口约为14亿。从整个消费市场量级来看的话,中国的销量不仅应当是世界第一,还应该是整个欧洲销量的两倍。问题就出在了消费能力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同期的欧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39欧元,约舍116000元。与欧洲市场相比,我国这个庞大市场的消费能力稍显欠缺。虽然我国的消费能力略低,但较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相信未来达到更高水平也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欧洲已有不少国家推出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实施时间集中在2025年至2040年,在禁燃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预计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还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下乡、越来越多高端新能源产品的问世,也会促进销量增长。未来欧洲也许会成为与中国旗鼓相当的对手。
现在,竞争不仅存在与企业和企业之间,也上升到了经济体的高度。国与国之间较着劲地发展,其实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汽车新能源化的路径正确。而中国作为世界上较早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国家,虽走过不少弯路,但多年的销量领先是中国实力的最好体现。与其关注销量,不如在提升品牌价值、技术研发、政策完善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