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凤
原发性失眠是指缺少明确病因的,或在排除了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依然遗留有失眠症状者[1],是成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2]。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强,原发性失眠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3]。2015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睡眠指数调查显示:31.2%的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4]。世界卫生组织的睡眠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约30%以上的人受到失眠困扰[5]。在社区,失眠患者已覆盖了不同社会层次、年龄及职业的人群,患者所受的健康困扰不但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大大加重了社会医疗负担。利用中医学理论,完善和推广耳压疗法这一适宜技术,探索和发展安全有效的改善睡眠的方法,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其幸福感。
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研究原发性失眠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普遍接受的是:睡眠-觉醒是一种主动行为。导致睡眠障碍或减少的因素众多,常见的包括:年龄的增长[6]、手机的使用[7]、不良睡眠环境的干扰[8]、部分疾病的影响[9]等。原发性失眠的病因主要归咎于心理问题。例如生物-心理-社会的诱发因素和消极的睡眠行为、认知扭曲等长期的影响因素[10]。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传统时间功能划分打破了,电灯、手机、电视、电脑一系列信息传播载体被广泛并超时地使用,传统的睡眠时间不再受自然界日升日落的限制。这是造成现代社会人们睡眠问题的一大根源。调查显示:我国有 22%的人过了凌晨还不睡觉,这其中43.2%的人是因为在玩手机或游戏[4]。
1.2 中医学病因病机研究失眠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不寐”“不得眠”,其文献记载可追溯至西汉。将《黄帝内经》以后的文献进行归纳,失眠的病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卫气运行失司,阳盛阴虚,阳不入阴所致[11]。②气血失调所致,包括气虚、气滞、血虚、血瘀等[12]。③脏腑机能失调,营卫不和所致[13]。而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不交。七情的异常变化也会导致失眠,而情志对于睡眠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发挥作用的。如“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情志不遂,影响脏腑功能,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机逆乱,最终引起睡眠障碍。脏腑本身的功能失调也可直接影响睡眠。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虽然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脑,但五脏相关,各脏腑的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皆对睡眠有影响作用。《辨证录·不寐门》认为:“心肾两不相交”则不能寐。《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不得安卧”;《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中认为恼怒导致的肝气不疏,劳心思虑导致的肝血损伤等均可引起“夜卧不宁”。《类证治裁·不寐》曰:“脾血亏损,经年不寐”。《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圣济总录》提出:“胆为中正之官”,胆经不足,风邪侵扰则“虚烦而寝卧不安”。因此,任一脏腑功能的失调皆可引起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而致阴阳不交之“不寐”。调整脏腑气血、阴阳至“阴平阳秘”的状态,方能达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长期失眠带来的不只是生理上的危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困扰,造成了人们的身心痛苦。失眠除其本身疾病的危害外,还会增加继发其他疾病的风险,如抑郁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14-18]等。同时失眠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因睡眠障碍导致疲劳驾驶是引发车祸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小于7 h的人群中7.3%曾在驾车时打盹或睡眠,而睡眠充足者仅占3.0%[19]。睡眠不足容易引起机体的疲惫不适而出现行为失误、记忆力下降等,因此失眠者的工作效率往往明显低于睡眠充足者,并且更易发生工作失误及意外。据统计,美国1994年与失眠相关的总费用(包括直接花费如处方药及非处方药等,间接花费如生产力的损失及事故等)保守估计在30亿~350亿美元[20]。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调查也同样说明各国因睡眠障碍而产生的相关费用相当高[21,22]。我国的一项调查发现:37.8%的国人因睡眠不足而影响工作效率,并因此平均每人每月损失工资达3000元左右[4]。
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瑰宝之一。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之说[23]。耳穴治病与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密不可分。据《灵枢·经脉》记载,循行耳区的经脉与手足三阳经的关系最密切,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之说。耳与全身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提出了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因此,利用耳针、压丸等方式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作用。
耳穴治疗失眠最早记载于《东医宝鉴》:“以手摩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城郭,补其肾气,以防聋聩,亦治不睡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耳穴疗法可以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协调阴阳,调理脏腑,从而达到安神定志之效。近年来耳穴疗法也取得了国外研究者的认可。现代解剖学发现耳部的神经支配十分丰富,特别是三角窝以及耳甲腔的部位,有丰富的颅神经、迷走神经末梢通过[24],神门、心等耳穴即位于此。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可调节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24]。另有全息理论,从组织胚胎学观点出发,认为耳作为一个局部器官的同时,也可代表整个人体,与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关系相当密切。故耳部的敏感点可反映人体局部或全身的病变,通过对相应敏感点的调节,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疾病和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这一观点与中医整体观念不谋而合。试验证明:临床单独运用耳穴治疗失眠[25,26]疗效佳,不良作用轻,无创无痛,价格低廉。同时其优势还体现在它是其他疗法的良好“合作者”,可与中西药物或体针、艾灸、推拿、拔罐、脑电治疗、耳尖放血等相互配合,发挥出良好的临床疗效[27,28]。
目前对原发性失眠的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心理疗法和物理疗法等。催眠药物的疗效显著,但其存在依赖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心理疗法和物理疗法受到医生专业性及特定仪器的局限而难以推广。中医学耳穴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发挥出“简便验廉”优势,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作为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具有明确的疗效,又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其独特机理使其既可以直接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也可以间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中西不同药物和非药物疗法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副反应。耳穴技术的现代发展和社区运用的推广,既能减轻众多患者的身心痛苦,又能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和医疗负担。
但目前耳穴治疗失眠的研究结果也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①研究力度不够,研究水平不高。现有文献报道大多为临床经验总结,由于方法学上的局限性,诊断标准、疗效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并不统一,缺乏客观性、可比性。②临床研究多着眼于对失眠者躯体症状的评价,对心理症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偏少,也缺乏深度。而心理因素恰恰是引起失眠的最重要病因,对心理症状的影响评价将有利于进一步阐明失眠的病因病机,也有利于在失眠治疗中另辟蹊径,寻找出一条能“治本”和“断根”的途径。③社区应用和推广力度不够,实际运用时忽视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患者“个体性”治疗的特色。虽然耳穴治疗失眠的疗效已被国内大多数研究者认可,但目前在社区的认知度并不高,缺乏推广力度。绝大多数人包括患者本人和首诊的社区医生均首选药物治疗,例如安眠药及中成药,对耳穴疗法的认识并不深入。实际操作中,也往往不会像处方中药汤剂时那样望闻问切,而是直接运用适宜技术中治疗失眠的经验取穴,忽视了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只“辨病”不“辨证”的模式缺乏治疗的个体性,虽然治疗起来很“简便”,但这样终将把中医的精髓丢失,失去了“辨证”的中医疗法毫无优势和特色而言,疗效也将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