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华 郭 晶
2016年12月7—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事业,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中医院校应进一步重视培养学生的方式。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将思政和专业课结合,课堂是载体,教师是桥梁,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树立中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医自信。中医内科学学时较多,是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一门中医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关键,指导着中医学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道德理念、社会核心价值观等落实在课堂,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学生汲取的知识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每节课45分钟,要做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以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每个学生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及学生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落实教育目标。中医内科学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各家学说等,是多门学科的一个综合,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这些融会贯通地教授给学生,更要在课堂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辨证思维和科学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要找出中医内科学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避免生搬硬套,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中,充分发挥课堂资源,拓展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比如从儒家、道家、兵家,结合着中医的阴阳五行、大医精诚,使大学生能在临床中运用知识传播健康与文化。
2.1 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现代高等医学院校内很多学生没有通读过儒家的四大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医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思想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且这些也说明部分医学生社会责任放松[1],外来的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故强调弘扬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要牢记使命,对于医学生来说,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经过了一代代医家的探索、积累,传承中医,就是为人类和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2.2 拓展大学生人文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课堂中,学生可以从学习中感受到古人高尚的品格情操,也在实践中自觉地体会其中的道理。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途径,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目前,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要弘扬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医药的发展也将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讲课中,鼓励同学们科技创新,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具备创新的知识、灵活的创新意识,增强综合素质。
3.1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以医学人物为切入点,感受儒家仁礼对于人的价值儒学文明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内科学分为总论与各论,讲总论时,介绍中医内科学发展过程时结合当时的历史医学人物,在原始社会出现医学的萌芽,殷商时期发明汤液,引申到先儒文明,中国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从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出现,它具有很重要的德育价值,为后世的儒学奠定基石,从儒家开始讲,使同学们接受儒家文明与中医文化息息相关,汉代张仲景先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勤求古训,著成《伤寒杂病论》,在那个制度森严的年代,他位居长沙太守,却依然在大堂上为患者行医,体现他“爱国敬业”“救世济人”的优秀传统美德,被后人称为“医圣”[2]。明代是中医内科学成形时期,李时珍白天治病积累经验,而且踏青山,攀峻岭,晚上对标本进行分类,对药材进行亲口品尝,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刻苦精神,编著《本草纲目》这部药学巨作,使学生不忘学医的初心,提升学生大医精诚的思想境界。
3.2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以哲学思想弘扬中医文化中医哲学观提升为3个,即:分形观、整体观、辨证观。中医内科学各论分为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脑系疾病、脾胃系疾病、肝胆系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病症、肢体经络病症,其分类体现了脏腑辨证,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医院科室也会形成专科,方便患者就医,但在中医上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有整体观念。培养学生哲学思想、自然观、整体观、科学观。这样可以让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生活中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片面。
3.3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身职业道德
3.3.1 以道家文化为切入点中医文化蕴含着许多的道家思想,在课程思政中应避免生搬硬套,找到学生可以接受的切入点尤为重要,从而将思政教育自然地渗透到课堂中,例如:在讲肾系疾病水肿病时,肾主水,可引用《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阐释了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心胸沉静,行动善于把握时机等道理。身为医学生,作为将来的医生,对待患者时应保持一颗处子之心,待人真诚友善,说话守信,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质。
3.3.2 以兵家文化为切入点中医有“用药如用兵”的说法,的确,对于中医人来说,在经过辨证论治后,确定治疗原则,开出适合病人的方药,而其中的每一味药相当于医生手下的兵,其中也有大兵小将之分,在课堂上可以提问学生熟知的兵家著作有哪些?引出《孙子兵法》,阐述兵道与医道有很多相似之处,引出①重战慎兵与重医慎药;②知彼知己与审证知药;③良将仁德与良医仁心;④全局思想与整体观念[3],比如治疗喘证-实喘-风寒袭肺的代表方剂,麻黄汤中麻黄为君药,桂枝为臣药,杏仁为佐药,甘草为使药,每味药各司其职,使病得去,正邪相争如敌对者对抗,通过方药的讲解,使同学们对《孙子兵法》与医学互理相通,培养更多元化的思维。
践行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如何做到课堂上立德育人?让学生们加入其中,实现课堂上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可以通过情景演练、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认知上接受中华文化,也可在试卷中体现,来进行量化考核,以课程思政提高教书育人与教书质量[4],梳理中医内科学里的思政教育元素。
4.1 利用实践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及参与性,以教学查房为例,将思政教育应用到实践。在中医院校中,学生开始学习中医内科学时大多已经接触了临床,在见习或者实习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可以做到临床实践,在讲完一个病时,请出一个同学对患者进行诊治,从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到开方药,以及告知汤药煎煮方法等,结束后教师作出评价,包括对患者的态度、检查手法、中医思维等。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演练。
4.2 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第二课堂、自媒体这些有效的途径:①自媒体现在已成为学生除课堂外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社交的公众平台发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人物事迹、名言警句、古迹地址、名画名诗等。②通过请名师开展每月或者每周一次的讲座,宣传中华文化知识。
4.3 完善效果评价反馈在平时测验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可以加入自我评价,制定评价量表。
上述贯彻课堂与课外的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的热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上,教师首先让学生能够知道这门课应该怎么学,学什么,学后思考一些问题,才能达到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学生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6],加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之付诸于实践中,是培养优秀中医医师的必要途径。如今,中医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社会上也掀起了学中医、用中医的热潮,中医院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医学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作为传承中医文化的医学生,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肩上背负着的不仅是医病救人的医德所在,还有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的重任。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书的目的不仅是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课程思政的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使两者水乳交融,作为其中起桥梁作用的教师,也需要加强自身思政修养,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