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林 许世闻
周德安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周德安名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在学术上总结创立了针灸治神、治痰、治痛、治风、治聋、治动等独特的“针灸六治”学术体系。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临床中发现周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尤其能改善患儿眨眼、耸鼻、努嘴等肌肉抽动症状及摇头、扬手等肢体抽动,减缓发作频率。现将周老经验总结如下。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身体的某部分肌肉或某些肌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收缩运动,有时还可伴有情绪紧张、强迫症状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多动行为表现。抽动病程可呈短暂的或者慢性的,重症患者可持续终身[1,2]。
从古今中医文献中尚无小儿抽动的记载,从临床表现上属于中医的“瘛疭”“痉证”“瞤动”等范畴[3]。在临床常和小儿多动症同时出现,故周教授将多动症与抽动症合称为“动证”。因多动症以心理行为为主,故称“内动”,而抽动症则是外观可见的以肌肉、肢体等抽动为主,因此称其为“外动”。
周教授认为抽动症以肌肉或肢体抽动为主,诸动属风象,与肝、脾密不可分。正如《幼科证治准绳·慢惊》描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抽动症应首辨虚实,实证多从风痰论,以肝风内动,痰火扰心,上扰清窍而致。虚证以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或血虚筋脉失养而致。
2.1 中药治疗
2.1.1 虚证归脾汤合一贯煎加减。临床中抽动症患儿除了挤眉弄眼、努嘴皱额等主要抽动症状外,有些会表现抑郁不舒,烦躁不宁,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象弦细或弦数;或抽动表现为时轻时重,精神涣散,夜寐欠安,自汗盗汗,面色黯淡无光,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软无力。治疗均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滋补肝肾为法。中药以归脾汤合一贯煎加减。主方中以甘温之党参、炙黄芪、炒苍白术健脾益气为君;以当归、茯苓、远志、炒枣仁健脾补心、养血安神为臣。随症加减,脾胃不和、食少纳差者加砂仁、鸡内金;气阴两虚、正气不足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者加鳖甲、龟甲、黄精、枸杞子滋阴潜阳;抑郁不舒加小剂量柴胡,一般6 g;夜寐欠安加炒酸枣仁[4]。
2.1.2 实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另一部分患儿则伴有夜惊梦呓,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呕恶眩晕,大便艰涩黏滞,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有力。治疗以清热化痰、育阴潜阳为法。中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息风,炒苍白术健脾化湿,再配以怀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为君;胆南星、生龙骨、生牡蛎、天竺黄清热化痰,钩藤重镇安神、潜阳息风为臣。随症加减,抽动明显者加全蝎、白僵蚕息风止痉;心烦易怒加白芍、珍珠母、菊花、郁金养血柔肝;失眠多梦加生龙蛎15~30 g;心肝火旺者加琥珀粉0.3 g或羚羊角粉0.3 g冲服;便干便秘者加熟大黄、炒枳实。
2.2 针灸治疗
2.2.1 治病以调神为首要周教授认为人神一体,人为外之躯,神守内为气,人神共存,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5]。当人体生病时,则意味着人神出现了失衡现象,人神和则神聚,失衡则神散,而出现不可自控现象,临床则表现为动证或其他病症。根据“治病先治神”学术思想,临床上对于一般的抽动症患者仅用百会、神庭、攒竹穴镇静安神。其中攒竹为周教授临床经验用穴,此穴疏通局部气血,并能镇静安神,除了对呃逆、惊厥、腰痛等有较好的疗效,对抽动症的挤眉弄眼症状疗效显著。另外,抽动症伴有学习能力或注意力下降的患儿,还会加四神聪、本神安神益智。
2.2.2 虚证以“补中益气方”加减补益中气,养血荣筋对于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患儿,周老常以补中益气方[6]加减,基本组方:百会、中脘、气海、关元、天枢、手三里、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悬钟。以毫针浅刺为主,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另外对于抽动频繁、脏腑虚象明显者,加五脏俞、膈俞、风池、大椎、长强。以上2组穴交替针刺,每周2~3次,每次留针30 min。
2.2.3 实证以“化痰方”加减清热化痰,息风止痉对于肝风内动、痰热扰心患者,周老以化痰方[7]化痰熄风,基本组方:百会、神庭、攒竹、中脘、气海、天枢、承浆、合谷、内关、列缺、丰隆。施以毫针泻法。另外,除以上基本处方外,周教授重视局部取穴,挤眉弄眼者加承泣透精明、太阳;鼻子发声者加迎香;努嘴者加地仓;喉间发声者加天突、璇玑、廉泉、承泣;点头、摇头者加风池、扶突;耸肩者加肩髃、肩髎;其他抽动部位亦可在相应区域取穴[8]。
孙某,女,11岁。主因“不自主抽动半年”于2018年11月22日就诊。患者近半年逐渐出现眨眼、抬眉、耸鼻症状,无明显进展性加重,学习成绩一般,注意力尚可,无明显鼻子发声、耸肩及肢体抽动症状,入睡困难,眠浅,时疲乏,纳少,二便调。中医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中医诊断:瘛疭(心脾两虚)。西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治法益气健脾、养阴荣筋。针灸处方:百会、神庭、攒竹、承泣透精明、太阳、迎香、中脘、气海、天枢、内关、合谷、足三里、太冲。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 min。
治疗3次后,患者眨眼、抬眉症状明显减少;继续治疗7次,患者诸症消失。随访2月未复发。
按:患儿以眨眼、抬眉、耸鼻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瘛疭”范畴。脾胃运化不调,致皮肉失荣,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而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见面部不自主的抽动,挤眉、弄眼、耸鼻等;血虚不能上奉于心,故见疲乏、夜寐不安等症。舌淡红、脉细滑等亦为心脾两虚之象。方中百会、神庭、攒竹镇定安神;中脘、足三里健脾益气,补后天气血,使气血充盛,以达补血养心,安神定志,濡养经脉之效;气海可调阴中阳气,尤与中脘穴相配,可加强健脾和胃,益气升阳及行气活血之功;天枢调和肠胃;合谷、太冲“开四关”调和气血、平肝潜阳、镇静止痛、安神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