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薛晓静 吉 佳 王 兵 韩 颖 杨金洪
杨金洪(1960—),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临床上擅长神经内科疑难杂病的针灸治疗,尤其对顽固性面瘫、帕金森病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震颤麻痹、疼痛等研究较多。对于神经系统一些顽固性病症的治疗,杨老师主张辨证宜审慎、用穴宜精专、多法协同使用,方能促进康复。杨老师对于顽固性面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数可以完全治愈,若面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或早中期未得到及时的治疗,造成一些患者恢复缓慢,超过一定的时期就成为顽固性面瘫。但对顽固性面瘫诊断的时间节点尚无定论,近年文献报道有将顽固性面瘫界定为面瘫发病的1个月[1]、2个月[2]、3个月[3],6个月[4]甚至一年以上[5]。杨老师认为将超过3个月还未痊愈的面瘫诊断为顽固性面瘫更为合适。其临床表现除了基本的口角歪斜、额纹浅或消失、面部肌肉松弛、口角下垂、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外,并逐渐出现了鳄鱼泪、面肌僵硬或痉挛、联带运动、面肌萎缩、倒错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老师认为,面瘫初期多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入人体,伤及阳明、少阳筋脉,致使经脉组滞,筋脉失养,面部肌肉迟缓而致口眼歪斜。病程迁延不愈,邪气羁留日久,则气血愈虚,气虚推动无力,致血瘀,津液滞留不行,停留为痰,痰瘀互结,闭阻经络,经络失养愈盛,久之则发展为顽固性面瘫。可以看出,痰瘀互结,正虚邪恋是顽固性面瘫的主要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顽固性面瘫的主要治则,使面部诸经经气互相流通灌注,以促进面部经筋功能恢复。
因此,杨老师认为经络瘀滞型、痰湿阻滞型的顽固性面瘫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其中经络瘀滞型辨证要点:面部无冷热感,久治不愈,或有局部肌肉瘫痪,或“倒错”现象,或单独残留部分肌肉瘫痪(如眼睑不能闭合,或人中沟偏斜,或下颌歪斜),舌正常或有瘀点;痰湿阻滞型辨证要点:面肌痉挛、联动运动、鳄鱼泪,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起病初外耳道出现疱疹,舌质淡,舌白腻,边有齿痕,脉滑或沉细。
在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过程中,杨老师擅用透刺与巨刺,透刺常选地仓向颊车或下关透刺4 mm、阳白透鱼腰3 mm、迎香向上透刺3 mm。头面部经络分布丰富,透刺可一针贯多经、通多穴,以加强针感,充分发挥多经、多穴的综合疗效,且通过透刺进可刺激相应的肌肉与神经,提高其兴奋性,促进面神经与表情肌的恢复。具体应用还可根据病情选用,若鼻唇沟平坦,地仓透迎香;颏唇沟歪斜者,承浆透地仓;目不能合,阳白透鱼腰或攒竹等。针刺的方向应与下垂和歪斜的方向相反,通过透刺对患侧肌肉形成的提拉力来牵动面部的肌肉,促进面肌力量的恢复。手法上顺时针拈转针柄180°,并向上提起针柄,使针体上提,产生斜向提拉力而牵动患侧面肌的活动,从而被动运动周围嘴角和眼部肌肉,逐渐增强口轮匝肌、提口角肌、眼轮匝肌等面肌力量,在施针后可即刻改善患者嘴角下垂和眼睑闭合不全的症状。有研究发现:利用激光散斑对比分析技术,长期失神经支配的面肌组织的微血管显著减少,而血液循环的改善,可减缓面肌萎缩的发生时间,而透刺法能够有效地增加局部血液灌注量、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8]。
巨刺也是杨老师常用的针刺方法之一,通过巨刺法针刺健侧,更容易激发经气,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加健侧血流量,建立丰富的侧枝循环,达到通经络、调阴阳的效果,以此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9]。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初期面神经发生缺血、水肿的炎性反应时,骨性面神经管无法相应的扩张,造成了面神经受压,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的瘫痪[10]。到了后期,面部水肿减退,炎症反应减轻,面神经开始启动自我修复功能,此时若单纯针刺患侧,可能会使面神经产生激惹而出现面肌痉挛,受损组织产生粘连,受损的面神经、组织等受到二次损害从而使面瘫缠绵难愈或者加重病情等不良反应,此时应该以保护性治疗为主。
此外,由于患者病情与体质的差异,也应根据其病情辨证论治,在主穴的基础上,若属于经络瘀滞证,加曲池、血海、膈俞,痰湿阻滞证型可加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并结合电针治疗,采用疏密波,有研究表明疏密波有利于消除炎症水肿,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神经与肌肉[11],强度以患者能忍受并可见肌肉收缩为度,防止出现面部肌肉痉挛与联动。脑血管意外出现的面瘫,除局部和远端取穴外,还应加头针运动区或者感觉区。同时需要注意电针刺激量不宜过大,防止面肌痉挛和联带运动。
杨老师认为顽固性面瘫的患者有联动、肌肉萎缩情况时选择隔姜灸效果较好。触诊患侧面肌时医者手下有凹陷、空虚感,或者患者有不受按、面部瘫软无力的感觉,即“陷下”的症状,是由于经脉陷下,气血不足以濡养经筋及络脉所致。根据“虚则补之”及“陷下则灸之”的理论,杨老师认为此时应多选择艾灸疗法,尤其是隔姜灸法。《医学入门》曰:“虚者灸之使随火气以助元气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杨老师对于针刺效果不明显,或兼虚寒症状的患者,常重用灸法,尤以隔姜灸为主,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叶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功,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回阳,散寒化饮之功,用隔姜灸使艾火的温热作用直接作用于面部穴位,起到增强调和患部经络气血,温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系统评价也显示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更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瘫后遗症发病率[12]。
所需药物:清艾条,或者艾绒、蕲艾;鲜生姜。具体做法是:①针刺后,鲜生姜切片, 厚2~3 mm, 艾柱如莲子大小;②用针将姜片扎穿数次,放置艾柱点燃后置于施术穴位上(阳白、地仓、迎香、颊车、下关等),每次取3个穴,每个穴位燃烧4~6壮,大约40 min。当患者感到灼热或灼痛时挪动姜片,挪动姜片时要按压皮肤,使热度透下去,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直至痊愈。此外,顽固面瘫应多灸百会穴,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血得行,脑海得充,从而贯通面部的阳气,促进疾病的恢复。
现代研究表明面瘫病理变化早期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与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后期呈现纤维化,在治疗上后期主张改善组织营养状态,调节机体防御抗病能力,提高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加速神经再生过程[13]。目前研究已经表明,艾灸干预能够调节局部穴区组织紊乱的神经递质,能够影响局部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加内皮组织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含量,调节局部微小血管舒张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4],进而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5],而且疗效与灸量具有相关性[16]。杨老师主张隔姜灸常规为3壮,顽固性面瘫者建议加为4~6壮。
杨老师在临证时擅长针药结合,针对一些顽固性面瘫采用针灸与药物结合的方法。在中药治疗方面,杨老师常在牵正散的基础上,根据顽固性面瘫“痰瘀互结,正虚邪恋”的病机特点,加减用药:白附子10 g,僵蚕9 g,全蝎6 g,荆芥12 g,防风12 g,蜈蚣2条,板蓝根15 g,白芍10 g,当归10 g,川芎12 g,桃仁10 g,红花10 g,炙甘草6 g。用法用量:水煎,200 ml,早晚温服,每日1剂。在临证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加减,若血瘀甚者,加三七块;若痰湿甚者,加半夏、陈皮;若风甚者,加蝉蜕以祛风解痉。若伴有面部紧兼痉挛者予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阴柔筋;面肌无力较甚者,加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
此外,杨老师还常配合使用穴位注射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常用的注射药物有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选穴分为3组:患侧地仓、承浆、颊车;下关、颧髎、四白;攒竹、阳白、丝竹空。3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周2~3次,10次为一个疗程。在多年的临证中,杨老师强调根据不同的面瘫类型选用不同的注射药物,认为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对于松弛型的顽固性面瘫效果比较好,对于面瘫面部肌肉萎缩型则较差。若出现面肌痉挛、倒错的建议进行远端穴位注射。
患者,男,61岁。2018年3月1日来诊,患者自诉2017年6月12日出现右侧口眼歪斜5个月,曾在外院药物、针灸、埋线等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刻下症见:右眼睑闭合不全、露白1 mm,漱口时右口角漏水,笑时口角歪向左侧,右侧鼻唇沟加深,右侧口角稍高于左侧(倒错),右侧口眼联动。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再眠,心烦易怒,思虑多,焦虑。查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顽固性面瘫(经络瘀滞证),治疗以行气活血,祛风通络为主。针灸处方:百会、印堂、安眠、睛明、承泣、下关、大椎、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风池透刺风府、合谷透刺劳宫、太冲透刺涌泉。头面部以患测取穴为主,四肢及背部均取双侧,一周3次。足三里穴采用甲钴胺注射液穴位注射,一周2次。中药处方:白附子10 g,僵蚕9 g,全蝎6 g,荆芥12 g,防风12 g,蜈蚣2条,板蓝根15 g,白芍10 g,当归10 g,川芎12 g,桃仁10 g,红花10 g,炙甘草6 g,三七块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针灸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10次后患者睡眠较好,右眼睑已可完全闭合,效不更方,停服中药,在右侧承泣、下关穴处加隔姜灸。3个疗程后患者面部症状已基本消失,精神睡眠可,纳食佳,二便调,告愈。
按:《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病案病程较久,属于虚实加杂,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原则,背俞穴是调整脏腑机能的要穴,故选大椎、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穴,其中大椎为督脉要穴,通督以振奋阳气,膈俞活血祛风,肝俞补益肝血、息风止痉,改善面肌痉挛,脾俞、胃俞健脾益胃补益后天,化生气血,肾俞以补肾精,强健先天。睛明、承泣、下关为局部取穴,直达病所,因患者已出现联动、倒错,故面部选穴宜少,手法宜轻,百会、印堂、安眠养心安神,治疗失眠同时,以“静”制动,通过针刺安神的穴位改善局部痉挛的症状。其中采用透刺的针刺方法加强活血通络的效果,诸穴、诸法合用共奏行气血、化瘀滞、通络止痉的功效。由于该病的患处在面部,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程度的心理负担,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影响工作和社会交往。因此,在治疗顽固性面瘫时,杨老师强调配穴用药应重视安神,并重心理疏导。
总之,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杨老师主张多法协同应用,针对其病机辨证用药和归经取穴,根据面肌状态选用穴位注射和隔姜灸。关于顽固性面瘫针刺频次,杨师认为以一周2~3次为佳,防止因刺激过多引发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后遗症。该病久病多虚,轻手法为补,不仅面瘫初期刺激不宜太重,起效慢的恢复期也不应刺激太重,否则后期容易出现萎缩和联动。杨老师认为顽固性面瘫的治疗,需谨守病机效不更方,医患互相配合,长期坚持方能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