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梅,许红燕,张建清,雷强兴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林业和草原局,734300)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河西内陆河分区、国家战略布局“两屏三带一区多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在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观念,以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市为核心,以保护山水、增加绿量、治理风沙为主线,坚持把造林绿化摆在扩大生态优势、建设美丽张掖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启动实施“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统筹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切实提高重要部位、重点地段营造林整体质量,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经济社会步入新时代转型时期,全市大力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带动、以改革创新为支撑的林业发展新格局,通过产业发展反哺带动生态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绿化国土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近年来,张掖市集中力量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决策部署,并围绕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和乡镇村庄等重点区域,统筹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统筹生态产业和民生改善,促进生态建设与绿色富民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型经济,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地结合,让群众在建设青山绿水中实现脱贫增收,市域内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三横四纵”绿色大通道初具雏形,戈壁荒滩、重度沙地和重要水源地生态经济复合林网逐步建起,红枣、葡萄、梨、杏、枸杞、木本油料等特色林果产业带基本形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五期、中央财政补贴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的深入实施,张掖市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提高、产值明显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市种植经济林面积6.67万公顷,2018年经济林果总产量26.71万吨,实现产值7.6亿元。已建成民乐海圣集团矮化密植苹果园、甘州区万禾草业公司优质梨、临泽红枣红公司矮化密植枣园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栽培、专业生产、集群发展示范基地26处。
经济林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下游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建成以祁连葡萄酒业公司、临泽枣尚好食品公司、临泽天进农林公司、民乐县林河果汁公司为代表,以葡萄酒、红枣、浓缩果汁精深加工为主的规模化企业11家,设计产能12万吨,年生产各类产品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
以经济林为依托,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活动蓬勃兴起,对林业产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同时,“十三五”以来,围绕交通主干道、黑河沿岸、沿山浅山区和荒漠沙区,新植经济林以每年3333.33公顷以上的速度增长,占年新增造林面积的比重达到30%,累计增加林地面积1万公顷以上,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注重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水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等优势特色树种,目前发展葡萄4933.33公顷,优质梨7160公顷,红枣1.04万公顷,杏3700公顷,枸杞2793.33公顷,梭梭接种肉苁蓉1333.33公顷,以文冠果、油用牡丹、玫瑰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3146.67公顷,发展速度和产值效益明显高于一般经济林,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和区域特点的特色产品产业带。
发展经济林,不仅能带动生态总量增长,也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张掖市生产枣、葡萄、枸杞、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产区,农民来自于优势特色经济林种植经营的收入比重明显提高。如山丹县睿裕祥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位奇镇张湾村汲世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2666.67公顷的枸杞基地,仅进入采果期,就吸纳周边劳动力4000多人就业,日均工资在120元以上。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延伸了生态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环境改善、互促共赢的目标。
张掖市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市场波动、思想认识、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规模经营水平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现有经济林种植面积中,沙棘低效林占比42.7%,优质梨、红枣、葡萄、杏、枸杞等优势树种占比46.0%,以文冠果、油用牡丹、玫瑰为主的木本油料占比4.8%,特色品种占比少,收益低。
梨、苹果等长期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产量较低,品质较差,经济收益较差。文冠果、油用牡丹等尚处于探索阶段,效益尚未发挥。
近年来国家、省对经济林果栽培专项资金安排极少,经济林发展基本上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推进,政府和金融等有关部门对林果业发展在政策、资金、贷款、配水等方面扶持力度小,林果基地建设难以全面推广。
张掖市具有充足的光照、洁净的水土、较大的温差、干燥的气候等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梨、红枣、葡萄、枸杞、杏等特色林果的适宜产区。目前全市优质梨、红枣、葡萄、枸杞、杏等特色优势林果种植面积达3.02万公顷,基地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按照适地适树、发挥优势、集中连片、稳步推进的要求,在优势经济林基地面积实现区域合理覆盖后,紧扣扩良种、强管理、精加工、促营销4个重点环节,夯实产业增收基础,持续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培育市场、增加效益,打造规模优势与品质优势并重的特色优势林果产业,打响“张掖葡萄”“临泽红枣”“祁连葡萄酒”“国风葡萄酒”“林河果汁”“睿裕祥枸杞”等知名品牌,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探索发展以文冠果、油用牡丹、玫瑰为主的木本油料,取得了一定进展,种植面积达3146.67公顷。特别是文冠果,喜光、耐半阴、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既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又是珍贵的观赏树种,生态经济价值极高,发展前景广阔。通过近几年的种植,文冠果栽培技术日臻成熟,且以祁连山水涵院中心苗圃为核心,建成了良种繁育体系,已具备大规模发展的优势条件。要结合“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和戈壁农业发展规划,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及山水林田湖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资金,围绕沿山冷凉区、中部黑河流域和交通干道沿线、北部荒漠沙化区等地段,大力发展以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打造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同时,组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文冠果、油用牡丹、玫瑰等丰富多样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以多元化加工产品带动木本油料的快速发展。
在现有经济林树种结构中,沙棘低效林面积达2.81万公顷。同时,在2.85万公顷大宗优势林果梨、苹果、红枣、葡萄、杏等树种中,部分果园栽培品种良莠不齐,树体老化,分散经营,粗放管理,低产低效面积在6666.67公顷以上。因此低产果园的改造提升是又一重点。其提质增效的核心在于提高经营投入,关键在于科学化管理,重点在于破解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及瓶颈技术问题。首先,对于分散经营,林农存在管不管都无所谓的心理,导致产业经营难度大,林农管理粗放的现象,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采取承包、租赁、托管、入股、企业领办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让农户分散经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的问题。其次,加强科技研发攻关,开展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良种繁育推广。针对沙棘低效林,引用优良品种、合理配置授粉树种提高果品产量品质;对于梨、苹果、红枣、杏等低产果园,进行品种改良和优化,通过更新改造、直播嫁接建园、高接换优等措施,良种普及率在90%以上。第三,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经济林管理专业队,推广普及标准化高效栽培管理配套技术,改进传统种植模式,大力推进矮化密植、网架棚架式等现代种植模式,全面推行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强化病虫无公害防控,落实绿色、有机栽培管理措施,建设绿色、有机林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全域、全产业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新体系,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在政府精心调控区域布局的前提下,将新一轮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向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倾斜,优先发展以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60%集中用于生态造林和特色林果产业建设,对特色林果业用水,按现行农业用水价格优惠50%,并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扶贫开发等涉农资金,完善林业在重点工程、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林木良种补贴、森林保险以及对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助力绿色生态产业向纵深推进。市、县(区)政府完善激励机制,列支专项资金,按“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基地规模建设、技术承包服务、果品流通营销等方面贡献突出的县(区)、部门、乡镇、企业、合作社及个人予以奖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