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远
(上海市闵行区三农综合服务中心,上海 201109)
猪场生物安全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预防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避免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扩散以及预防病原微生物扩散到其他猪群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控制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手段。英国Saunders兽医学综合词典给出的生物安全定义为“阻止病毒、细菌、寄生虫、昆虫等引起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对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和瑞典六国进行的调查表明,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可以对24种传染病的传播进行有效阻断[1]。
随着我国养猪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猪病逐渐呈现复杂化、严重化和规模化态势。一些病毒在传播中不断变异,造成疫苗免疫效果不佳。2018年,非洲猪瘟在我国猪场流行并暴发,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给中小型猪场带来了灭顶之灾。非洲猪瘟在国外流行多年,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猪场生物安全在预防疾病发生和传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是目前猪场复产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猪场管理、猪群管理、饲料和饮水管理、人员和物品管理、车辆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希望猪场在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下成功复产。
对于新建猪场,除资金、政策、市场等社会因素以及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外,在选择场址时应重点考虑生物安全因素。新建猪场应远离其他饲养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兽医诊断实验室、畜禽交易市场等病原微生物污染风险高的场所,相距至少1 km,最好3 km以上。猪场适宜建在地势高、干燥的地方,背风向阳,便于排水,且远离交通主干道[2]。
在建设前应对新建猪场进行合理布局。对于原有猪场,复产前也应改善猪场布局,以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猪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围栏、铁丝网等隔离设施,与周围环境有效隔离,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猪场内合理划分办公区、生活区、隔离区、生产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各区之间设立消毒设施和通道,人员和车辆按照生物安全等级由高到低单向流动。
使猪场拥有良好的环境卫生可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猪场传播。定期对猪舍内外和周边环境进行清扫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污染。做好防蚊、灭鼠、防鸟、灭虫的工作,场内禁止饲养狗、猫等动物。密切关注周边猪场疫情情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定期通风,温度适宜,为猪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猪场生物安全的目标是保障猪健康生长。在生产中要加强猪群管理,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避免疾病在猪群中传播。
猪场一定要从非疫区引种,选择有《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且信誉良好的猪场。到达后将猪群隔离饲养,在隔离期间细致观察猪群,并进行检测评估,尤其是对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疾病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混群饲养。
目前集约化猪场普遍采用的全进全出制饲养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处于同一生长发育或繁育阶段的猪群全部移入一栋猪舍,经一段时间饲养后,在同一时间移出。全进全出制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可以对猪舍及猪舍周围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干燥和空栏。在转群时注意不同生产区的人员避免交叉接触。生产母猪只能在配种舍、妊娠舍和分娩舍之间流动,仔猪出生后只能顺着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育肥舍单向流动,直至最后出栏。转群结束后对猪群途经道路进行严格消毒。
饲料应符合安全标准,谨防污染病原微生物,生产方式和运输过程应安全可靠。优先选择颗粒料,因为颗粒料在加工过程中需高温制粒,可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严禁用泔水饲喂猪。在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调查中,约34%发生疫情的猪场采用泔水饲喂。我国暴发非洲猪瘟后,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预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面禁止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3]。
加强饲料的存储管理,确保仓库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定期消毒,避免饲料发霉或滋生细菌。做好防鼠灭鼠工作,以防污染饲料。定期检测饲料,确保饲料没有被病原菌污染。
饮水质量常常被猪场忽视,而饮水一旦被污染,会造成猪场疫病大面积流行。首先,应尽量选择深井水和自来水作为猪场的水源,避免使用河水、山泉水等地表水,因为这些水源容易被污染[4]。其次,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系统,包括饮水器、饮水管线和储水罐等。长时间不消毒会导致饮水系统内聚集大量生物膜,而生物膜是病菌聚集和繁殖的载体。还可在饮水系统中添加酸化剂,适度降低饮水的pH可抑制病菌在水中存活。最后,为了确保饮水安全,需定期检测饮水中的微生物含量。
猪场员工应减少外出,不去其他猪场、疫区、屠宰场等高风险场所,采取集中休假制。猪场员工进场前需进行审核,符合条件才可进入,并做好登记,在场外和场内进行两次隔离。进场员工尽可能减少个人物品,且必须经过消毒。猪场员工进入猪场需经严格淋浴、消毒,更换场区的工作服和鞋子方可进入生产区。
禁止或减少外来人员的拜访,尤其是来自疫区等高风险地的人员。外部人员进入猪场后不能单独行动,需有猪场员工陪同,按照固定路线移动,未经允许的区域不可擅自进入。猪场员工根据工作要求固定区域,不能随意跨区或到其他猪舍走动,如需跨区域移动,需根据猪场要求按流程走,包括淋浴、更衣、消毒等。
进出猪场的物品也需严格遵循流程。研究证实,一些严重疫情的暴发正是外来物品将病原微生物带入猪场。鲜肉、肉制品、含肉的调料等猪源性物品严禁带入猪场。允许带入猪场的物品均应消毒,且要充分裸露,以保证消毒效果。与生产无关的私人物品尽量少带入生活区,严禁带入生产区。物品进入猪场前应审核、登记,根据物品种类选择适宜的消毒方式,一般物品经擦拭消毒后需熏蒸消毒过夜。物品进入猪场后分类存放,保持仓库整洁有序,定期打扫。按需领取物品,尽量减少领取次数,各猪舍的物品不能混用。物品使用后需消毒方可再次使用。
猪场内部和外来车辆管理不规范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外传播。车辆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专车专用、单向流动、洗消干燥和多次洗消。
猪场根据用途不同要配置专门的车辆,如运输活猪、死猪、饲料、精液、设备、粪污等,专车专用,责任到人。对于外来车辆,猪场要分类统计、登记,并派专人审核。
所有车辆要严格遵守从净区向脏区单向运输,禁止逆向移动,防止交叉污染。猪场内道路应划分净路和脏路,不可交叉。运输粪污、死猪等污染物的车辆应在脏路移动,严禁进入净路,而运送饲料、精液等车辆在净路上行驶。不同任务的车辆应按固定路线移动,不可随意更改。若发生移动交叉,应对道路进行消毒。
猪场内部车辆在执行完任务后应在猪场内的洗消点进行清洗、消毒和干燥,只有干燥后才能继续使用。洗消点应配备专门的洗消工具,不可混用。猪场外来车辆应在猪场外的洗消点进行清洗、消毒和干燥。洗消点应处于猪场下风口,距离猪场2 km~3 km,且远离屠宰场、市场等高风险点。洗消流程包括车辆预处理、清扫和拆卸、浸泡、高压冲洗、常压消毒、车内擦拭、干燥,最后对车辆的洗消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才可离开洗消点。对于拉猪车、无害化处理车等携带病原微生物风险较高的车辆应进行多次洗消,以防传播病原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