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中心小学 仝西德 孙 倩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以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以及法治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不过要想真正体现出课程价值,就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应该把德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实践当中,在二者的深度融合过程中,让学生的德育得以滋养,也让学生的法治意识得以全面提高。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融入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把控,不断传播法治正能量,传递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学生的法治素养和优秀品德得到综合进步,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2016年,《道德与法治》正式替代《品德与生活》,成为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教材。通过对名称转变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课程改变的是过去对小学生单一开展品德教育的情况,在关注品德教育的同时融入了法治教育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度和熟悉度,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突出作用。在时代前进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推广,使得小学生可以接受到多方面的信息,了解到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小学生正处在三观培养的重要时期,要有正确思想道德对学生进行心灵滋养。而小学生的信息判断与筛选能力相对较低,容易被多种多样的信息干扰和影响,出现三观不正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的道德培养,将会让学生习得更多的优秀美德与积极情感,形成完善化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法律,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学生法治素养,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自古就强调要以德立身和以德治天下,可以说中国的德育包含了数千年的文明精华。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应该贯穿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最为单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无疑是最佳选择。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德育指导来帮助学生改变过去的面貌,让学生将日常学习和养成德育素质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完善学生道德素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和面向小学生开展德育的重要性,将这两项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是当务之急,这是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经之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深化教育改革,开拓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德育是如今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内容,以德育为先更是推进教育工作中着重关注的内容。要贯彻立德树人,就必须把德育摆在重要位置,并将德育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当中,突出德育的价值。利用德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度关联性,保证德育的贯彻落实,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将会大大丰富和拓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大量研究显示,小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成长进步当中,兴趣很重要。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德育素质,体现德育的重要价值,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营造真实而又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并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让学生把正确的思想转化成为实际行动,保证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在师生互动当中,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引导者,要做好对学生的耐心指导,剖析学生各种行为的出发点,掌握学生思维的形成发展过程,以便指导学生提升道德素质。教师为学生营造的真实情景会让学生自主生成主观想法,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又可以找到正确的道德方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将会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马路上有老人摔倒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何反应。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主动走上前扶起老人,这实际上体现出了德育的重要成果,也显现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产生的积极正面反应。所以教师应该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加强对情境创设的重视,促进德育的应用和强化。
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打造高质量教学课堂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当中,为保证德育的顺利开展,教师更要关注情感上的指导,并运用积极情感来增加德育的有效性,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保证情感引导的实施效果,推动德育的全面落实,首先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不再将自己作为教学权威而一味地压制学生,也不再运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的做法是与学生建立应有的良好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给学生留下和蔼可亲和乐观向上的印象,让师生突破隔阂,相互信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情感指导和师生交流创造有利条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减少障碍,保证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不断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用更加积极乐观的面貌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当中,主动接受德育的指导。例如,在交通安全教学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做好情感引导和情感关注:你知道哪些交通标志?交通标志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了保证交通安全,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的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热情,也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从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保证师生互动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获得的真实体验,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然后采取正确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保证德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发展,就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投入到多彩的社会实践当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认知道德和法律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体系,更让教材和生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进行德育,应该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联系生活才能把真实的事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指导。在联系生活进行德育指导时,教师必须始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主体,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而教师则需要从旁支持并观察学生的整个过程表现,保证德育任务的完成。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开展不文明行为的社会调查活动,深入生活了解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在总结之后给出正确的做法。
实践活动是开展德育的坚实阵地,也是进一步深化和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平台,所以教师可以将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素质、促进学生素养升华的方法,运用实践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空间,保证德育的顺利开展,更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成长方向。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中国德育当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发展学生德育素质;组织“我帮母亲干家务”的体验性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和感恩父母的品格,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德育素质培养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在国庆节期间组织歌咏比赛,唱红歌、唱经典,增强学生爱国、爱党和爱家的情感,在实践中促进德育的应用与落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德育的深入落实提供了坚实载体,在增强学生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德育的应用和融合力度将会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当中优化设计,改革传统的教育指导方法,认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德育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