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纤维材料与可穿戴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李蕾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可穿戴技术仍有可供挖掘的潜力,比如,如何让穿戴产品变得更加轻巧方便、功能更加齐全等,是未来研究和创新的方向,纤维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试图将纤维材料与可穿戴技术融合并创新。
纤维材料;可穿戴技术;融合与创新
当前可穿戴技术的穿戴质感不足,以及产品功能较为单一,是影响可穿戴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人们对可穿戴技术的更高要求,而纤维技术应对智能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智能、绿色、超能纤维为方向,提出“大纤维”思维,可预见地将新型纤维材料与可穿戴技术有效融合与创新。
以往提及纤维,人们的认知是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原材料、制衣用的棉麻丝线,又或是营养极高的膳食纤维。其实,作为构成物质世界和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元,纤维无处不在,主要有动物纤维、植物纤维、矿物纤维三大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科学家们对纤维材料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由于纳米材料、高分子、纤维改性等技术的应用,纤维材料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被赋予了光学、电学、信息学、生命学概念,已经成为高科技产物,应用范围大大突破了纺织行业。在2014年底,由纺织工程、工业自动化、半导体、科技等行业的优秀工作者或科研者自发组建工作小组,关注德国未来纺织计划,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率先取得突破,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式提出“大纤维”这一创新概念,深入钻研大纤维的创新与应用。
可穿戴技术,顾名思义即是指将高科技技术融入人们的衣服或佩戴的配件之中,让人们的生活变得高度智能化。该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时代的变迁完成了数次改革创新,终于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可穿戴方面的理念,主要应用领域是民众身体安全和社交,比如智能电子手表和手环等,能够在社交的基础上测试心率、体重、血压、血糖、睡眠、疲劳度和皮电反应等生理指标,尽早发现健康问题,其他的诸如身份识别、个人助力、适配电子等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辅助功能,而更强大的虚拟现实功能则还在开发之中,然而现代可穿戴技术也有缺点,总结有以下3方面:(1)续航时间短;(2)穿戴舒适感不足;(3)功能可以进一步开发。总的来说,可穿戴技术作用在移动监测健康领域有较强意义,但在其他方面的意义却不大,成了人们猎奇的“样子货”。
综上所述,将纤维材料与可穿戴技术融合并创新,设备更贴合环境与人体,佩戴更加舒适与方便,样式更加多样,是一场技术性的变革。
如果告诉你纤维材料能够发光、发热、储能、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感知、计算、通信、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现在正在爆发这样一场纤维材料的革命,即为“大纤维”,以先进纤维材料为基础,应用在多角度、多结构的产业链中,纤维材料和可穿戴技术的融合,最主要还是在纺织行业。因此,这里主要还是以分析纺织行业为主,即为:柔性可穿戴技术[1]。
柔性智能可穿戴技术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应用,观念区分无非只有两种,第一种为将智能器材嵌入柔性材料之中,智能器材尽可能做到体积小、容量大、功能多,以此来适应国民健康生活,例如美国Triangle公司合成了直径15~40 μm的微胶囊,这种微胶囊具有吸放热的作用,将其整理在织物表面,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引发功效,使体感温度保持在一个最舒适的范围。第二种则是直接研发智能纤维材料,让其制作的衣服能具有特殊功能,例如英国纺织机构研究镍钛合金纤维,将其固定在服装内部,一旦接触高温,镍钛合金纤维的记忆功能启动,防止烫伤,这都是纤维材料与可穿戴技术融合的例子。
将纤维材料与可穿戴技术融合,无非就是利用纤维材料的科技性质,下文对其中几个具有特点的性质进行分析。
(1)纤维的视觉:纤维能够感知并识别外界信息,这一点如果应用在可穿戴技术中,将会非常便利,比如纤维的视觉,2012年谷歌的穿戴式IT产品——谷歌眼镜,正是揭开了可穿戴技术在视觉领域的运用,一个右眼外侧的摄像头,以及喇叭、麦克风、陀螺仪传感器、电池等基本构建,实现了声控、导航、照相与视频聊天等功能,发展到现在,疫情影响下的地铁口检查较为复杂,检查人员运用头戴式的检查器材,通过光启热成像技术检测体温,还可以对过往人员、车辆的身份信息进行检测,并具备语音翻译、实时直播、前后台互动、大规模协同作战等功能,让繁杂的防疫工作轻松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有没有可能进一步优化,除去头盔只使用一个眼镜,又或是在全封闭的警服上开辟一块电子板,检测结果由警服直接传输给耳朵呢?值得探索[2]。
(2)纤维的听觉:纤维也具有听觉,为了让纤维辨别声音,研究人员将电子材料融入纤维之中,最终制成成品,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喜欢一边跑步一边听音乐,但不管是有线还是无线耳机,都会很容易掉落,一旦具有听觉的纤维嵌入衣服中,就不用再往耳朵里塞东西了,向衣服发出指令,播放音乐,衣服上的纤维会形成振动波长,会把声音传到耳朵中。
(3)纤维的触觉:纤维触觉的研究要早很多,1977年,Smith-Kettlewell研究所视觉科学院的C.C. Colin为盲人做了一款背心,它把头戴式摄像头获得的图像通过背心上的网格转换成触觉意象,让盲人也能“看”得见,今后的纤维新型材料与可穿戴技术融合更彻底,能够通过放松按摩、释放脑电波来实现助人睡眠等功能。
(4)纤维的光学:研究变色纤维,变色纤维会在不同的光学环境产生不同的色彩,又或是在纤维衣物里储存的能量作用下,实现自主调节色彩,这对服装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5)纤维的储能:纤维的储能现在看来大多还是电能,了解和制作能够发电、储电的纤维材料,就能因此制做出能够发电的衣服,并且这种研究已经完成,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名为“取向碳纳米管纤维”的独特材料,制成纤维碳纳米管电池,然后制成衣服,已能实现发电功能,并且电量充足,那能否在纤维储能项目上探索生物能方面的研究,这无疑是可以研究探索的课题[3]。
(6)纤维的其他功能:其他功能包括升温降温、纤维记忆功能等,上文或多或少都有提过,这里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将“大纤维产业”和可穿戴技术适时融合,是可穿戴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让可穿戴产品更轻柔、更灵巧,适宜人们的生活活动,满足人们需求,同时让功能更加多样,真正做到让科技改变生活。
(1)纤维材料和可穿戴技术的融合和创新,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需要将可穿戴产品变得更加轻柔、更加易于佩戴,研究更高效的储能手段,避免人们因为充电太过频繁而产生的对可穿戴产品的不适,例如,人们通过佩戴腕表来检测心律,但腕表还是太过沉重,是否可以用具有特别功能的“创可贴”来代替?
(2)可穿戴技术依靠“大纤维产品”的特殊功能,让可穿戴产品的功能也变得多样化,智能服装能通过纤维收集着装者的心跳数、姿势、位置、心电图等,及时了解其健康状况,又或是利用纤维的特性,制成具有特殊功能的衣物,例如可以检测孕妇子宫活动的职能服装,可以智能变色的军用迷彩服,可以有高耐热性的消防员救险服。这里说的智能服装可以说是各种功能元器件的集成系统,对各种纤维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高要求,功能也就更加多样[4]。
(3)可穿戴技术与大数据联合,从数据的收集演变成为数据的处理,同时让数据的处理的效果变得更好。
(4)让人机交互变得更简单,以往人机交互相对简单,人机交互主要通过指尖操作,而演变成了手势操作的模式,以后的可穿戴技术,能否利用纤维新材料的优秀感知,进而使用意念进行操控?这并非不可能,现阶段已经开发出意念头盔,通过蓝牙与其他设备相连,通过意念头盔,就能够传达出自己的意念命令,从而实现神奇的“意念力控制”,但当前的意念操作相对粗糙,距离大型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纤维材料引发的“大纤维”革新,发展和挖掘潜力巨大,如果能和可穿戴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与创新,势必会让可穿戴产品更加轻柔、功能更加全面,进而让可穿戴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行业之中去,不过纤维材料和可穿戴技术的融合应用,必定涉及众多学科范畴,好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才行。
[1]王栋,卿星,蒋海青,等.纤维材料与可穿戴技术的融合与创新[J].纺织学报,2018,39(5):155-159.
[2]米晴.基于织物纤维的可穿戴传感研究[D].2018.
[3]李勇.柔性可穿戴纤维状超级电容器的构建与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4]万雪芬,蒋学芹,海涵.物联网可穿戴式设备研发人才工程化培养教学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4):301-303;321.
李蕾(1987- ),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首饰设计与工艺。
TP212
A
2095-1205(2020)05-67-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