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冬阁
乌梅丸证源自《伤寒论》的上热下寒证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释义:脉微而厥,是脏厥与蛔厥都能见到的脉证。至七八日,不但肢厥,发展到周身俱冷,并且躁扰无一刻安宁,乃真阳大虚,脏气垂绝的征象,表明病情继续恶化,预后极其不良,这是脏厥危候。故断言“非蚘厥也”。关于蛔厥的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四肢虽厥,而周身皮肤不冷;二是有吐蛔史;三是病者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这是因为脏寒(实际是肠寒)而蛔不安,向上窜扰,故发烦。蚘虫不扰,则烦止而安静。进食时,蛔因食气又动而窜扰,则呕而又烦,并会吐出蛔虫。这种蛔厥,属于上热下寒的寒热夹杂证,所以治宜乌梅丸。本方又能主治寒热错杂的久痢。
喻嘉言说:“脉微而厥,阳气衰微可知,然未定其为脏厥、蛔厥也。惟肤冷而躁,无暂安时,乃为脏厥。用四逆汤及灸法,其厥不回者,死。”魏念庭说:“若夫蛔厥固亦阳衰邪退,而阳陷待升,为证之轻者,其蚘因胃底虚寒,浮游于上,故有易吐之势。二证虽厥同,而烦躁不同。肾寒之脏厥,躁无暂安时,胃寒蛔厥,烦而有静时也。以此可辨其寒在肾在胃,而分证以治之也。仲师又为申明蛔厥吐蛔之理,亦属之脏寒,此脏字即指胃,《黄帝内经》十二脏,并府以言脏也。况胃寒未有不脾寒者,见蛔上入于膈,烦有起止,得食而呕,而烦、而吐,皆脏寒而蛔不安伏之故也。”《医宗金鉴》说:“伤寒脉微而厥,厥阴脉证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躁无暂安之时者,此为厥阴阳虚阴盛之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不似脏厥之躁无暂安时,知蛔上膈之上也;故其烦须臾复止也。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闻食臭而出,故又烦也,得食蛔动而呕,蛔因呕吐而出,故曰其人当自吐蛔也。”
治法: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炮附子六两,当归四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蜀椒四两。
方义: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察到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所以治蛔剂大多酸苦辛同用。本方重用乌梅、苦酒之酸,配伍蜀椒、桂枝、干姜、炮附子、细辛之辛与黄连黄柏之苦,并且佐当归、人参、米粉、白蜜以养血益气,则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有助祛邪,治疗蛔厥确有良效,因而后世奉为治蛔祖方。然而据此仅竟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则嫌失之局限。其实仲景于乌梅丸方后已有“又主旧利”的记载。柯韵伯言:“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与又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仲景此方本为厥阴主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证耶!”其后《医宗金鉴》、章虚谷等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是符合乌梅丸组方精神与临床实际的。本方重用乌梅,既能滋肝,又能泄肝,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是乌梅丸配伍意义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辛与甘合,能够温阳,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
2.1 乌梅丸方治疗脏躁左某某,女,75岁,社旗县农民。2019年11月2日初诊。头昏,气短,心悸,口干渴严重,小便频1个月。大便不成形,睡眠质量特差。易饥不欲食,胃中燥热,脉沉,舌质暗红苔薄黄。血压110/70 mm/Hg。最近几天症状加重。2号上午患者被儿子搀扶着来到我诊所看病。老太太耷拉着头一声不吭。问她话也不想回答。儿子说:我妈说自己难受的要死,每天晚上都不敢睡觉,生怕自己不会醒了。后来,经过我耐心的开导,老太太才开口说话,自述:如果犯病的话,就难受的要死,感觉马上就要活不成了。又说不出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感觉很饿但是不想吃饭,口渴的不行也不想喝水。还不停的想解小便。头疼头蒙,眼睛不想睁。自己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晚上都不敢睡觉,害怕不会醒过来。整天处于濒死状态。在老家吃了中药西药,还输了几天液,时轻时重。近几天又突然严重了。儿子把她接到南阳来,住了十多天院,输液吃药,还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查出啥病来。最后,医生也没办法了,只好说她患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证。我经过中医四诊之后,参照西医的诊断,觉得她属于少阳枢机不利证,于是给她开了柴胡龙骨牡蛎汤合猪苓汤。葛根12 g,柴胡10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党参15 g,炙甘草5 g,猪苓10 g,泽泻15 g,白术10 g,桂枝10 g,当归15 g,黄连8 g,龙骨20 g,牡蛎20 g。4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完这4剂中药之后,患者的症状大减。她想着自己好了,也不想再吃中药了。出去散步时,被人忽悠去买了一顶治“百病的帽子”。中药被中断了。过了十多天以后,她再次来到诊所,让我给她开药。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我还真是佩服那些推销人员,硬是让一个视金钱如命的老太太掏出口袋里仅有的四百块钱买了一个啥病也不治的保暖帽。我是又气又心疼她啊!真是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没办法,医生的职责还是要给病人耐心看病的。二诊 2019年11月15日。患者心中极其难受。感觉饿又不想吃东西,心中烦热,有时候觉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看着她那难受的样子,我感觉好像是心中懊恼吧。《伤寒论》中言:“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治”。舌质红苔薄黄,关脉浮滑。我感觉她的症状很像栀子豉汤证。于是开药栀子豉汤加柴胡龙骨牡蛎汤。栀子10 g,淡豆豉15 g,柴胡15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党参15 g,炙甘草8 g,龙骨20 g,牡蛎20 g,砂仁10 g,丹参15 g,降香5 g,陈皮10 g,木香10 g,神曲15 g,4剂水煎服。服药后第2天,老太太就来找我说:吃了这个药,每天都要拉肚子3~4次。拉的一点儿劲都没有。我明明觉得她是一派热象,咋就拉肚子了呢?很是不解。于是,就给她包了10 g干姜粉,让她分别放在剩余2剂药中煎煮后再喝。吃完药后,患者说,这次吃的药不如上次的好,没啥效果。虽然不拉肚子了,但是,难受起来还是感觉快死了。是不是自己患了一种很奇怪的病,时发时止,好的时候一点症状也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她说,别人觉得她是在装病。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分析和审视她的病情。突然有一种灵感浮出水面—厥阴病的提纲一下子映入脑海。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老太太的病不就是这个提纲的典型症状吗?只是因为没有吐蛔,就把其他的症状都遗漏了。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提笔给老太太开第3次中药—乌梅丸的方子。三诊 2019年11月20日。乌梅10 g,细辛3 g,附子10 g,干姜10 g,桂枝8 g,当归10 g,黄芪15 g,神曲15 g,川椒5 g,党参15 g。4剂,水煎服。奇迹出现了,老太太吃完这次开的药之后,满脸堆笑的来找我报喜。老远就喊我:神医啊!你真是神医!我吃了你开的这次药之后,感觉特别舒服,1剂吃完症状大减,4剂下肚,所有的症状都没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可以像个人一样生活了。再也不怕死了。好轻松,好舒服。我听了她的话,既内疚又激动。内疚的是,我没有早一点诊断清楚她的疾病;激动的是,我终于理解并能够真正应用乌梅丸这个千古经方了。它的效果如此神奇,怎么就没被我发现和利用呢?经方,这个伟大的宝藏,我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和传承她!因为这次经验,我又用乌梅丸治好了我们诊所护士的多年久咳顽疾。
2.2 乌梅丸治疗顽固性咳嗽黄某,女,32岁,护师。间断咳嗽5年。每年到了冬季,她就要咳嗽几个月时间。吃药输液,用各种验方都不管用。直到第2年的春天暖和以后才会慢慢好起来。2019年11月25日患者已经咳嗽1个多月了,吃了各种药,时轻时重。今日又加重了。咳嗽,气喘,偶尔有白痰。夜间咳的不能入睡,只好半躺着睡觉,有时候整夜都不能入睡。气上冲胸,口渴不欲饮,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大便不成形。多次给她开药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次我想换一种思路,我想用乌梅丸的方子试试。乌梅10 g,细心3 g,党参10 g,干姜8 g,炮附子10 g,当归10 g,川椒5 g,麻黄9 g,黄连9 g,黄柏10 g。我只开了3剂,看看效果如何。还真没想到,3剂吃完后,她基本不怎么咳嗽了。我赶紧又给她续了3剂,吃完药后就一声也不咳了。只是说,这药真是不好喝!但是为了治病,还要坚持。这就是我们中医的伟大之处。有是证用是方。只要主证符合这个方剂就但用无妨。一定会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