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蕾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以知识、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新兴经济发展方式的革新。这不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新要求,亦会对我国教育发展走向,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和路径等产生深远影响。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现实要求,满足社会经济改革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践实训基地作为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场所,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及高校自身办学历史和传统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变过去单一培养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的现状。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高校改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对此,民办高校应不断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制度保障、搭建实践实训平台、优化实践实训教学条件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双创实践实训新格局。
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皆建立了相关保障制度,为基地运行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如完善的管理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激励制度等。一般而言,高校管理制度是指高校对内外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整,对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职能的明确和界定,涉及管理组织架构的形成和完善,是为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民办高校双创实践实训基地的运行,已逐步建立起适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管理机构,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咨询、管理服务,做好政策咨询、教育培训、项目推荐等基础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开业指导、专题辅导、经营诊断、法律援助、人力志愿服务、跟踪评估、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以及资金扶持、媒体宣传等专属服务。例如,武汉工商学院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定位、规划及未来发展。郑州科技学院在创新实践基地中实施“学生参与、项目驱动、开放式运行”的管理模式,支持学生进行立项研究、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此外,各民办高校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的运行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场所建设等方面具有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每年设立15万元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园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并且每年拨款20万元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者实体创业和创业项目实践。
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意识与技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双创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校内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种平台通力合作,以最大限度发挥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资源整合功能以及实验功能。民办高校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在利用现有校内实践平台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不断统筹创立双创基地,搭建了多样化的实践实训基地。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创业学院、创业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的职能,为入驻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政策咨询服务,提供完整的创业教育、指导和培训服务,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内的创业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规定从2015级学生起,没有前述经历的学生,必须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设计”并经评审取得相应的成绩,并占毕业论文总成绩的30%。二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对实践性强、市场运作化程度强的项目进行资金资助,如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内部“体验式创业”的同时,坚持走出去,探索实战创业之路。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对接和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可实施的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精神、能力和人格,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相关科研、实践实训项目的立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例如,三亚学院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时尚集团共建时尚健康产业学院和健康产业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亚分院,为专业建设、科研拓展、学生实习和就业创业提供新的平台和资源。
职业教育要求理论教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则应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熟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1]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条件建设是开展好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而实践实训教学改革则是进一步优化“双实双创”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根本。[2]民办高校要在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实践实训教学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学内涵建设。例如,上海杉达学院搭建了多功能双创主题实践实训平台,基本形成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双创产业园区—产学合作教育基地—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创业指导站”校内外相结合、多功能兼容的大学生双创实践实训新格局。河北美术学院从美术和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了“以探索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以能力为取向”的评估办法,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创新实践促进教学、以产业拉动教学,为教学水平提升和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搭建合作平台。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民办高校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系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可否认,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如:思想观念上,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引导,仍停留在意识教育方面,而对于如何利用基地进行知识培训、完善战略、开展实战活动等方面关注较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备创新能力、有创业实践的教师十分缺乏;实训的生产设备相对落后、更新较慢,实验室利用程度低等。因此,只有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实践实训基地才能真正发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规范发展,进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为我国民办高校成为国内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方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转变。教育思想和建设理念的转变,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努力。对高校管理者而言,应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从思想上重视基地建设、管理、运行以及监控工作。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坚持责任到人,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协调工作的双创实践实训平台。此外,只有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养,在做好实训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走创新创业发展之路。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其思想意识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决定着高校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成败。学生需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模式,加强自主学习、调整学习思路,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方向,加强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了解。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训基地建设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3]但目前来看,民办高校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高校自身投资为主,即经费源自学生学费,而非政府的财政支持或企业投资。这种单一化的投资渠道、内耗式的基地建设方式易造成民办高校经费紧张,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受阻。由于短时间内寻求政府直接资金支持难以实现,因此,民办高校应将重点放到寻求企业投资方面。例如,黄河科技学院通过引企入校、收购企业和建立企业三种方式,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此外,民办高校应尽力获得各级政府在法律、政策、资源等方面的间接支持,激励和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通过间接投资的形式建立实践实训基地。资金保障是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和基础,而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拥有一定创新创业经验的多元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则是民办高校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持续、高校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民办高校要着重培养具有学历基础和企业经历的双创双师型教师。具体而言,一是要从企业行业中引进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成功企业家、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创新成果的高水平人才担任实践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二是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一批创新创业工作相关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并邀请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来校通过开设培训班、组织大型讲座等方式,对负责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领导干部、辅导员及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三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实践导师到创业公司、相关行业企业挂职,出台相关文件激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目前,从校企合作看,民办高校主要以前期合作、全程合作为主;从校企合作形式看,主要以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且以订单式合作等传统校企合作方式为主;从校企合作模式看,主要以高校引进企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为主,较少涉及校企互动式合作。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需要校企双方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潜能,由过去单向的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践基地变为高校在接受企业资助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学历进修、技能培训,由消耗型的实习变为出成果型实习,由形式化的商业实践变为实效性的实践活动,真正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