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帆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和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立体化的内容和要求。高校要通过优质的就业服务、科学的就业指导、高效的信息对接,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实现供需对接、人岗匹配,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形成专业化、体系化的要求,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指导缺乏针对性的具体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除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行政人员之外,直面学生,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在学生管理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也多是由辅导员兼任的。这样的人员配置会降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效果。首先,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还需负责学院的部分行政工作,受制于个人精力,难以全情投入就业指导工作。其次,许多辅导员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即入校参加工作,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有限,缺少对社会就业市场的了解。最后,学校因组织难度大、经费有限等原因,长期以来缺乏对就业指导人员的有效培训,造成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关就业指导知识储备不够,指导效果欠佳。[1]
就业指导工作本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就业指导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大三大四这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应从大一就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通过对自我的探索、对专业的了解、对职业的兴趣,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有效的就业能力,从而在毕业时实现就业。但目前,部分高校并未形成这种意识,就业指导课程仅向高年级开放,就业讲座、招聘信息也主要面对毕业班学生推送,造成一种到了大四才抓就业的工作氛围。
就业指导工作政策性强,实效性要求较高。大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式为授课指导和主题班会教育。对于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宣读为主,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对于就业能力培养以课本讲授的形式开展,对于社会招聘中的新变化、新形式难以及时更新,指导过程也以侃侃而谈居多,学生所获甚少。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学校缺少针对学科专业的方向性指导,对于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缺乏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和咨询,导致学生专业认知不充分、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进而导致在毕业市场上,自我角色转换不及时,个人知识结构和就业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造成难以就业或就业岗位与个人特质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因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社会经验也稍显不足,在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盲目顺从或受骗。[2]
用人单位在针对大学生的招聘中,非常看重其实习经历。因此,大学生想要提高个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良好的实习经历至关重要。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校外的实习实践机会甚少,而且多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渠道联系,自主争取实习机会。一方面,学生个人申请的校外实习机会,难以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针对性不强,且实习企业良莠不齐,对学生个人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对学校管理也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的优质项目书,也缺乏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方式予以实施的机会,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不利。
一所大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和社会资源,一所大学的发展除了要依赖上述两种资源之外,还离不开校友资源。校友资源是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具有亲和力的,可长期持续支持的优质资源。
绝大多数校友都是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步入高校,经过学校数年的培养和熏陶,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烙印的人才,进而走上社会。因此,校友的个人表现集中体现了母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教育观念,其工作业绩是评判高校专业教育能力的重要参照,其对社会的贡献度是体现高校对学生思想引导的主要成果,其个人素养,是传承母校价值理念的集中表现。因此,校友在事业上的成就,不仅帮助自己和企业收获名与利,同时也会为母校的公众形象增光添彩。[3]
校友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日子里,与母校形成了特殊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纽带令他们心系母校,关心母校的发展,并愿意在自己取得一定成就时,对母校进行回馈。这种反哺的行为一方面调动了更多的校友积极回馈母校,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在校生对母校的感情,提升了他们爱校荣校的责任感。一代又一代的校友不断传承,形成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文化精神。许多校友非常愿意将自己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与在校生分享,帮助他们成长,校友的成才经历对在校生有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也将互助友爱的校友精神传递下去。
校友既是高校重要的人才资源,也可为高校发展提供财力支持,更是连同高校内外信息交流的中介。校友步入社会后,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怀揣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为母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为母校的师资队伍发展贡献力量,为母校的办学质量提升拓宽渠道。同时,校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都将为母校的发展铺路奠基。[4]
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人员主要是辅导员。辅导员政治素养过硬、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多,是落实就业率的最主要力量,但因自身专业化水平有限、社会经验不足,在指导就业和授课的过程中,只能以理论宣讲为主,难以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有限。一些优质校友步入社会多年,具有丰富的个人阅历和工作经验,对所在领域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同时自身的求职经历和招聘员工的经历,都可以成为指导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的优质素材。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校友资源与辅导员存在的短板产生良性互补,进而形成辅导员主抓就业价值观,宣讲就业政策,校友协助联系实际,了解就业市场,提升就业能力的合作指导模式。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新入学的学生要了解自我、认知专业、思考未来,做出符合个人发展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活设定清晰的目标;二、三年级的学生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专业知识,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培养专业能力,为走入就业市场打好专业基础;毕业班学生一方面需要通过实习实践,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并培养制作简历、参加面试的求职技能。校友资源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贡献力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返校进行讲座,通过校友的个人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不辜负大学的美好时光。在中高年级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学校可以邀请专业内校友走进课堂,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将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带给学生;组织学生参观校友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进而增强专业自信,明确个人发展方向。[5]针对毕业班学生需求的大量求职信息,不同地区的校友可帮助收集整理当地的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向有相关需求的学生推送,节省学生个人收集信息的时间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遭遇求职骗局的风险。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针对专业性和个人特性的定向指导,引入校友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局面。校友既是在校生在校外的学长学姐,也会是某些在校生的老乡。大学生人际关系单纯,对于学长学姐或老乡的亲切感、信任感较之辅导员或教师更高,校友对于母校的学弟学妹,尤其是生源地相同的老乡也愿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高校可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类型、生源地与校友进行匹配,帮助校友与在校生建立联系。
目前高校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企业,该方式存在多种弊端,实习专业针对性不强,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安全也存在一定隐患,通过与校友企业的校企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校友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相对比较熟悉,可根据高校的培养需求,结合市场实际,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也可通过实习,展示个人能力,与校友企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高校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大量创新创业类比赛,其间不乏产生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意义的优质策划书,但在校生自身缺乏创业的多种资源,可邀请具有投资意愿的校友作为评审参与比赛,对其感兴趣的项目予以投资,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