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岚(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 200082)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继承复旦人文基因的办学传统,我校立足“提升每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本着“点上先行、面上融合、整体提升”的推进思路,对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定位。我们以“厚德乐学”为办学核心理念,由“传承中华经典”项目的点状特色,逐步形成“集群式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办学特色。由开展研学之旅,促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阶段的人文素养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与人沟通相处,在纷扰的世界中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我校以特色高中创建为契机和抓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指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有复旦实验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我校继续构建和完善学校的“中华经典——历史之久,文明之盛”“中华经典——文学之美,山川之丽”“中华经典——人性之善,思想之奇”系列课程。通过“中华经典文化研学旅行”,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显性功能,带领学生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生命教育(自救互救、安全法治)、人文滋养(民俗节庆、国学经典)、仪式成长(生涯指导、自立意识)、综合实践(经典诵读、研学课程)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充满人文情怀的人。
我校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将劳技课程与“传承中华经典培育人文素养”校本德育课程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技能、观念和态度的培养;融入家庭教育,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劳动服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丰富多彩的文化研学之旅,能让学生走近文化、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帮助他们将文化内化于心,逐渐沉淀深厚的文化素养。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名目众多,徽墨、歙砚、宣笔、宣纸等非遗文化更是当中的翘楚,名声远扬。我校带领学生感悟徽州文化,开启了研学之旅。
在胡开文墨厂,学生观摩徽墨、歙砚制作工艺。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制成一块徽墨需要经过许多道精细的工艺流程。学生亲手体验了徽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描金。在工人师傅手下看似轻轻松松的工作,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有时候颜色涂不均匀,有时候会涂到边线外部。学生体会到了看似简单的制墨、制砚工艺,需要工人师傅日复一日、不舍昼夜,用时间和辛苦铸成,这正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宣笔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质高品优,因历代“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而驰名中外。宣笔的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以及100 多个环节,技艺极为复杂。在活动中,学生亲手体验了宣笔制作的“上胶”过程,切身感受到宣笔制作过程的艰辛,领悟了华夏传统技艺的精妙,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
参观中国宣纸文化园时,学生了解了宣纸的原料及制作流程,并体验了其中的捞纸工艺;采访了曾被评为“大国工匠”、去年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周东红师傅。在与宣纸制作匠人的交流中,学生了解到宣纸工匠一天要工作15 小时、捞1000 张纸,工作量巨大。这一行业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
尽管中国的“文房四宝”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像这样切身体验徽墨、歙砚、宣笔、宣纸等非遗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从中丰富学识、增长经验、获得心灵启迪,弥足珍贵。研学之旅,让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了本土文化之外的他乡文化。走进他乡,际遇惊喜,欣赏文化的另一种丰盛。
依据“厚德乐学”的办学理念和“品行端正、乐学善思、基础扎实”的育人目标,我校以特色高中创建为契机和抓手,在育人理念的梯度发展和引领下,努力打造“卿云”系列特色课程,推进构建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优化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运作机制;重视实验教学开展,推进各级创新实验室项目建设;发挥体育、艺术、科技学科的育人功能。
学校从建设“中华经典特色课程群”起步,逐步演进到构建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卿云”系列特色课程,推进人文素养培育特色发展。“卿云”系列课程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目标,构建具有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课程群,研制系列特色课程评价指标,从“课程实施、人文素养、学校发展”三个维度形成特色发展。
学校构建了一套基于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成果、即时反馈教学成效的个性化教学实施系统,打造了一套以教学过程多媒体化为特色的互动教学中心、以教学网络化为特征的无边界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资源数字化为特点的资源中心。同时,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高校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了一批基于学生主体性学习风格的学科课程,将课程的选择权逐步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和规划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课程,从而逐步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
为缩小课本到实验之间的距离,学校从“完善制度文化、改善实验环境、丰富教学功能、助推专业发展”四方面着手,推进学校实验教学开展。依托“六艺馆”“画影叙事”“分子生物与组织培养实验室”“智能机械实验室”“单片机”“物联网”“物理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提升创新实验室的效能,打造特色鲜明的艺术、科学技术教育模式,营造人文与科学并举的校园文化。
做好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工作;支持“三团一队”建设,做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综合版画、绘画、舞蹈、沙画、中国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做好“一校一品”项目“中华武术(太极扇)”;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实践站的实践点,与华东理工大学药理学院实践站合作,做好实践点学生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以竞赛活动促进学校的科技教育。
我校的集群式人文素养教育,拓宽了学生的成长路径。我校的育人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方式特色上,融化于学校管理特色中,浸染于教师教育教学特色上,最终呈现在提升学生素养特色上,使他们人文见长、综合发展、心灵灿烂,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