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启文
现代企业背景下,内控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其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实现资源合理分配、预防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竞争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制定企业内控机制的重要意义,但是和国外优秀企业比较,我国起步很晚,依旧处在早期探索过程,在内控机制的制定上还不健全,在具体的建设与应用中有许多问题,在部分环节上还产生了多种障碍与阻力。
1.内控环境有缺陷,很难全面进行内控工作。内控环境要素于内控方面处在关键位置,是全面进行内控工作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企业的内控环境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具体表现为:(1)管理者内控意识薄弱。管理者管理观念落后,在思想方面注重内控工作,但是并没有将之贯彻执行,降低了企业内控实施的质量。比如有些企业管理者仅仅注重利益,忽视了发展目标、内部管控。(2)企业治理架构不健全。相对来说,国企、大型集团公司治理架构比较完善,但中小型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而且,有些企业尽管根据《公司法》的要求,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但是依旧有职权交叉、分工模糊的情况,产生了“独裁人治”的问题。(3)企业文化发展不全面,人资政策不科学。文化发展属于企业的“灵魂”,但是,很多企业并不注重文化发展,特别是部分“家族式”的企业,存在“用人唯亲”的现象,很难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造成公司人才大量流失。
2.风险评价有问题,很难及时应对风险。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经济管理方面,每个环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风险,甚至引起企业潜藏的运营危机。当前,我国企业注重风险评价,并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制定风险预警制度、建立突发性风险情况应急预算等,但是很多都没有根据企业、行业的具体状况,科学建立风险评价机制。有些企业管理者缺少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控制风险时手足无措,不能有效辨别风险。有些企业尽管创建了风险预警平台,但是指标的临界值设立和企业、行业特征不相符,形同虚设。企业大都没有设立风险部门和风险职位,职工风险意识薄弱。
3.控制活动有问题,很难保障内控实施效果。现代企业运营活动中需要开展严格的控制工作,才可保证内部管理的标准化,促使企业合规经营、更好预防风险。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内控活动都有问题:第一,内部会计管控机制制定流于形式。企业基本上是根据财政的各项规定,建立了内部会计管控机制,但是在具体落实中效果较差。第二,授权制度不标准,极易引起财务风险。对于经费授权审批,权限模糊,甚至产生超权限的预算开支的审批现象,造成资金控制混乱。而且,很多企业没有设置内审机构,或者审计和财务职能混乱,亦或者审计者专业胜任水平不够等,造成内部监督失效。
4.“互联网+”视角下,管理观念缺少创新性。伴随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各行各业均与互联网相结合,整个市场开始处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互联网+”视角下,现代企业由内至外均出现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具体表现为: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出现了改变,更倾向于扁平化趋势;除了原来的实物资产,信息与代码也是现代企业资产的重要部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促使现代企业遇到了传统风险以外的新风险模式,如平台漏洞风险、人为处理风险、数据泄露风险等;现代企业对数据更为依赖,数据的质量、数据的更新、数据的沟通均会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带来较大影响;交易环境虚拟化。这些现代企业在“互联网+”视角下出现的新变化,均对企业内控有了更高要求。但许多企业在管理观念方面缺少创新精神,或是空有口号,无法保证与时俱进。
1.改善控制环境。在现代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调动全员参与到内控之中,有利于有序提高内控效率。引领企业管理者形成现代管理观念,提高管理层素养,促使管理层注重内控工作,且将内控融入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发展中,提升全员内控思想。优化企业治理架构,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机制,完善现代企业良好制衡制度,更好防止职业经理人专权、财务舞弊、经费挪用等违法现象。注重内控机制的培训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内控观念,详细划分权力和责任,制定相互监督与制衡的内控制度,在现代企业内顺利推进,不断优化内控机制,创造良好的控制氛围。
2.加大企业监督力度,对内控执行展开科学评估。现代企业应当设置具备独立性的内审机构,制定健全的监督制度、创造监督环境,不断提高内控执行质量。把内控融入企业文化发展中,加强职工参加监督的力度,基于奖惩分明的制度机制,调动全员参加内部监督。建立规范的绩效考评制度,把内控管理、监督约束等融进薪酬考核方面,调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内部监督的整体性、全员参与性。注重内部监督部门的建立,如审计委员会等,提升内审者的单独性、内审机构的权威性,适当引进政府审计、社会中介组织审计等外界监督制度,为企业内控落实展开科学评估,提出完善意见。
3.规范内控工作,提升内控的实效性。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工作逐渐表现出复杂化的趋势,这与市场竞争局势、现代企业机制等密切相关。在这个大趋势下,优化内部牵制体系,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尤为显得迫切和重要。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应协调好内控效果和内控费用之间的关系,规范不相容岗位分离机制,防止为降低人力成本开支引起财务舞弊行为,给企业带来大量亏损。完善授权审批权限,不仅要兼顾审批程序的时效性,还应预防由于权限太大而引起的违规行为,完善授权审批和落实相分离机制,制定相互监督与制衡的财务控制体系。现代企业健全内控工作,应从企业战略控制的高度执行,包含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而提升内控的时效性。
4.充分使用互联网平台,加强风险识别体制。互联网平台扩大了现代企业风险领域及风险形式,但也要了解到互联网平台给企业提供的便利与基于。由此需要充分使用互联网平台,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令企业的内控体制程序化,促进人机互联,提升管理效率。数据是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要素,企业需要制定数据的集合和传递交流机制,保证数据精准与数据传送的顺通和及时。在合理使用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方便的基础上,应持续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系统漏洞、人为处理漏洞、数据泄露等风险均要有相关的预警制度。简而言之,要制定一套互联网背景下的风险辨别体制。
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及其互联网视角下的风险识别体制的制定,均少不了互联网领域的专业化人才,所以,除了积极引入互联网科技人才外,还应在现代企业中开展互联网技术专业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结构,采取多种培训与宣传途径,尽量在现代企业中使所有职工养成互联网意识。
现代企业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及其财务舞弊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现代企业的内控机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许多企业的内控活动仅仅是表面文章,形同虚设。由此,需要了解到企业内控的意义,进一步规范企业内控机制,在“互联网+”视角下,持续创新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内控体系,进而提升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及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