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波(浙江省新昌县拔茅小学 312500)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教活的书,而不要教死的书。我们要活的课堂,而不要死的课堂。”因此,语文教学要追求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学生的内在感知,都会借助于自身的身体器官。因此,语文课堂就必须着力于学生身体器官的释放,激活他们内在的感官意识,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文本所描写的世界中,与语言文字形成有效的感知、对话,让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地“动起来”。
以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5 位壮士言行的悲壮,教师在教学“峰顶歼敌”这一语段时,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板块。板块一: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5 位壮士打击敌人的细节言行,并紧扣“砸”“扔”等动词,想象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中初步触摸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壮烈情怀。板块二: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组织学生在观看中将鲜活的画面与语言文字进行有机勾连,借助电影片段更深入地感受语言文字描写的画面,通过观察5 位壮士在影片中的一举一动,体悟他们对日本军队的痛恨之情。板块三:聆听相关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激昂的旋律中,感受战斗的强烈氛围,在音乐的衬托下再次回归文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两位幸存者的采访录音,与文本中的人物展开更加深入、更加直接的对话。
纵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将学生的关注力限制在语言文字本身,而是通过视频音乐和采访录音的聆听,为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提供了更为广阔、更立体化的资源。这样一来,课堂就呈现出嘴巴说、眼睛看、耳朵听等多维的身体器官交叉模式,学生的感觉器官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氛围也更加活跃,成为陶行知理念中的“活的课堂”。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但很多教师认为表达能力局限在书面表达上,殊不知学生的表达素养形成需要经历思维认知、口头表达,然后再到书面表达的过程。陶行知先生在其著名理论“六大解放”中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嘴巴,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说,敢于说、善于说。
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为例,学生都被普罗米修斯所表现出来的善良与正义所感染。当宙斯要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时,学生都义愤填膺。此时他们的内心积聚着满满的情绪,教师如果无视这一切,直接推进下面的教学环节,就是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契合学生内心情感的需求,教师可以设置3 个维度的对话教学:其一,众神领袖宙斯在听到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消息后,会对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其二,普罗米修斯得知自己将要被严厉惩罚时,他又会怎样对宙斯说?其三,其他天神前来劝说普罗米修斯承认错误,向宙斯低头,普罗米修斯又会怎样回应?
这3 个维度的对话都紧扣文本故事的情境,将学生的身心和思维浸润在文本故事中,为学生与文本人物直接而深入的对话提供了渠道,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让学生的嘴巴真正地“动了起来”。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依靠声音、动作和色彩思维的。”事实上,小学生正处于直观性思维阶段,他们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借助更加鲜活且直观的冲击,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文本语言所描绘的画面,作为学生内在认知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身体力行、强化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叶圣陶先生的经典名篇《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任何障碍。统编版教材编选这篇课文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引领学生紧扣文本的内容,还原作者的观察状态,习得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因此,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之后,教师要引领学生紧扣内容猜测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比如,描写爬山虎整墙的叶片,作者需要站在远处整体地看;描写爬山虎的脚,作者走进了细看才能写得如此翔实而具体;而展现爬山虎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则需要持续几天的观察。教学至此,学生看似已经能够从文本的内容感受到作者的观察方法,但这种掌握只是方法和意识上的了解,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并没有能够真正付诸实践,因而就不能内化成为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往深处再进一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另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分别从远远的整体看、靠近了细细看、持久的连续看,让学生在自己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感受到这3 种不同的观察状态所形成的不同效果,从而真正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获取不同的观察信息。
很多学生之所以文章写得不够翔实、不够全面,最主要的就在于他们缺乏捕捉信息的基本能力和手段。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借助内容还原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并通过动起来的身体,真正参与到学习与观察当中,形成了认知,获取了方法,内化了能力。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要关注语言,就必须与思维勾连在一起。脱离了语言的思维是空洞的,脱离了思维的语言则是虚假的。语言与思维两者相辅相成,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键性指标。因此,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动脑,善于动脑,从而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享受语文学习的愉悦体验。
以教学统编版教材《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为例,西门豹在惩治恶人时所采用的方法策略是非常高明的,而这些高明就体现在他看似普通的一言一行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背景,逐步品析西门豹在惩治恶人时说的话、做的事,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言行背后所蕴藏的独特智慧。西门豹为什么要说“请你到河神那里通报一声”“麻烦你也去催一催吧”,为什么不能直接下命令将他们处死呢?为什么把官商和巫婆投进漳河之后还要站立好长时间?……学生在运转思维之后就能意识到西门豹这样做其实不仅是要惩治恶人,同时还要做给老百姓看,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迷信、一种骗局,从而在百姓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活的课堂,着力于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准确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将其与当下的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的统整,才能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