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与好的决策》谈风险观的建立

2020-03-04 08:27王和和保险学者
上海保险 2020年1期
关键词:错误

王和和 保险学者

王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执行副总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国保监会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研究员、博导。

《风险与好的决策》(【德】格尔德·吉仁泽著,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从事风险管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和保险精算人员的书,其实,对于生活在“风险社会”的每一个人,这都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特别是风险,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还误以为是一种“经验”,一种“科学”,并坚信不疑。殊不知,恰恰是这种思维定式,让我们自以为是地一次次“误入歧途”,并“吃亏”,却执迷不悟,甚至毫不察觉。同时,要郑重声明:对于苦学多年,有许多头衔,并自我感觉良好的计量经济学家们,看这本书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作者的眼和嘴都挺“毒”的。

《风险与好的决策》

《风险与好的决策》的内容十分丰富,且“跨度”较大,因此,建议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即1—5章、11—12章作为“必修课”,其余作为“选修课”。“必修课”大多是围绕着本书的主题,即“风险”“决策”“经济”和“金融”等展开的,试图从本质和原理剖析问题的根源,用“以案说法”的形式,通过一个个实例,抽丝剥茧的同时,一针见血地道出认识的误区,以及内在原因。同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给出正确的思路和答案。“选修课”则是以更加“生活”的例子,如当领导、打老虎机、娱乐、点餐、结婚、生子、医患关系、健康管理等。读完了“必修课”,可以通过“选修课”加深印象,强化认识。

书一开篇,作者就试图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套路”读者,于是,用的标题是:愚蠢的“智人”。他恨不能举出N个例子来说明:用“智人”来命名现代人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脑子是“坏掉的”,因为,人类进化过程用的是“低劣的智力软件”,因此,听专家的意见可能是很危险的事。我想作者肯定是估计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心里不服,于是,就用一个很“日常生活”的例子:天气预报,让人们口服心服。具体而言,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30%”,意味着什么?你认真地读读作者的解释,也许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好,祝贺你,被套路了!但这不是一件坏事,接着你可以联想到许多类似的事情,思维定式的“小船”就开始“飘摇”了。作者接着跟你聊: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恐惧心理和恐怖袭击,尤其是,以“9·11”事件为例,你知道吗,9·11之后,因人们对乘飞机的恐惧心理,导致公路死亡事故剧增了6倍。就在人们有点茫然、无助和绝望的时候,作者给了两个小标题:(1)面对风险,人们是否无计可施?(2)21世纪的启蒙运动——练就认知风险的智慧。目的是给特别绝望的你一线希望。

第二章,讨论的是最潮的话题“不确定性”。在还没有开始聊之前,作者抛出了一个“文艺金句”:如果一切都变得确定无比,生活将会无聊至极。但作为一个前提,作者认为“形形色色的确定性”不过是一种错觉,因为,没有一种测试是绝对可靠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大量错误的预测和虚假的确定性,因为,绝大多数的预测均是基于假设的,而假设取决于人的主观和“经验”,而这些都是不太靠谱的,所以,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除了死亡和税收。另外,一位地震学家(就是那个“里氏”)说:只有傻瓜、骗子和冒充内行的人才会预测地震。还有一个更刻薄的表述:经济专家预测分析的准确率比投飞镖的黑猩猩高不了多少。不知道听到这些评价,从事计量经济分析的同志们有什么“感想”?先别着急,还有更狠的,有人说,专家最擅长的就是给自己的错误预测找理由。盲目相信专家的预测,不仅危害身心健康,还会毁掉你的银行账户。

第三章,作者希望以“心”的视角去看风险,即人心应当会怎样对待风险。人,总是担心犯错误,因此,产生了风险厌恶。但不冒险、不犯错,就不会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但是,错误也有有益和有害之分,有益的错误是成长的伴随,有害的错误是成长的羁绊。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谨小慎微”,希望永远不犯错误,殊不知,这既不可能,更无益成长。人,总是要犯错误的,并通过错误去总结,去认识,去成长。有益的错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的“错误文化”,其核心是容忍错误,特别是小孩和年轻人的错误,同时,鼓励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因为,在消极的错误文化中,错误会越来越多。由于大多数人对错误的简单排斥,导致人们往往采用了防御性决策,而不是最佳选择。其实,防御性决策,往往不是为了决策本身,而是为了保护决策者,因为,一旦发生问题,就面临着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也“顺理成章”,但其实它的危害很大。这一点,在医疗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用大量的数据证明,“防御性医疗行为”可谓是“疯狂”的,甚至是“登峰造极”的,因为,医生会不自觉地用患者的生命和金钱来换取自己的“职业安全”,因此,医疗领域的错误文化基本上是消极的,93%的医生会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导致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并不总是最优的,于是,作者给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招”,即不要问医生他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你,而要问如果患者是他的母亲、兄弟或孩子,他会怎么做。记得一位去日本求医的朋友曾经说过,医生给他最重要和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是我……当下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背后,不少都是“防御性”思维“惹的祸”,当然,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思维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另外,试错,无疑是“错误文化”的重要组成,意外发现往往是试错的产物。有人说,美国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喜欢试错,即使失败了也不觉得羞愧。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中国人不喜欢,也不容易接受试错,所以,“异想天开”就被搞成了贬义词,因为,教育,自诩的一个任务就是把年轻人培养成永不犯错的人,其实,孩子们会“异想天开”何尝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但这些年,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和盲目地“试错”,尤其是“用别人钱”的时候,就“不管不顾”地干一些显然是不靠谱的事,还非说自己在“试错”。

第四章,用了两个非常具象的风险现象:车祸、被鲨鱼袭击,即人们总是担心去海边会遭到鲨鱼袭击的风险,却不知道去海边路上的车祸风险远远大于前者。因为,解释恐惧其实是大脑的一种基本“情绪回路”,所以,我们很难用意识思维控制恐惧。恐惧,往往源于社会模仿,即害怕别人所害怕的事物,而其实我们并不理解这一事物,比如关于“鬼魂”,再比如“不吉利的数字”,还有辐射、转基因等。因此,基于风险的社会学习,往往会导致相互矛盾的结果。风险厌恶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和情绪,那么,风险厌恶到底是与文化有关,还是与性格有关?从地域视角看,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反应,说明风险厌恶与地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是地域的特征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决定的。但风险厌恶肯定也与性格有关,因为,在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过程中,环境势必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包括对风险的态度,比如,爸爸害怕蜘蛛,女儿也害怕蜘蛛。再比如,孩子到底害怕什么。在作者看来,现在年轻人变得更加焦虑的原因是缺乏“自控力”,什么是“自控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证体系”,并坚定和笃定。

第五章,作者用了一个与每一个人都相关的概念——钱,来引入并展开他的观点。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金融顾问不过是只“黑猩猩”。这有点“一棍打翻一船人”的味道,不仅有点不问“青红皂白”,更是株连了从事计量经济研究的“九族”。他举了一个相信让大多数人都挺“爽”的例子,一个分析师成功地预测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他的“秘诀”是一直预测股市会下跌,直到最后预测成真。接着,他非常刻薄地给从事预测的人一个建议:坚持做预测,但不要留下记录。在作者看来,分析师的那些东西大多不靠谱,即使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组合模式也可能“翻船”,否则,你怎么解释那些用“曲线”和“模型”堆出来的CDS产品,最终导致了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因此,作者奉劝人们不要轻易地信任金融顾问,他借巴菲特之口说:金融产品基本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信中国那些因P2P、ICO等金融乱象,蒙受巨额损失的人,一定会高度认同这句话。那么,如何能够免遭“金融之祸”,作者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凡事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化,但不能过于简单。这句话,真值得财富管理市场上的“芸芸众生”们好好领会和体悟,什么是“简化”,什么是“简单”。

第十一章,作者再次“糟践”金融,问:银行和疯牛病,哪种风险更值得我们警惕。他的“潜台词”显而易见,就是银行比疯牛病更可怕。因为,有数据显示,银行并不“安全”,“金融危机”快成了“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的东西,但银行家依旧是“西装革履”地“道貌岸然”,那些所谓的“风险模型”不过是一件件“皇帝的新装”。国际银行届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一堆的制度,比如《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从30页一路“整”到了347页,“药方”是越开越长,但“病情”却不见好转,只是“制度的符合成本”越来越高,倒是“成就”了一大批中介机构,而最终买单的“冤大头”还是消费者。那么,到底有没有有效的工具管控风险?有,但肯定不是让人头晕目眩的“VR”之类,而是简简单单的“杠杆”和“结构”,而比“杠杆”和“结构”更简单的是“人心”。人不贪,不指着“一夜暴富”,不指着“天上掉馅饼”,就是最大的安全模型,也是社会和金融安全的根本。现在,强调金融领域“防风险”,而最大的风险是“人心”,“心贪”是风险的土壤。这些年,骗子们猖獗,各种骗局能够屡屡得手,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的贪小便宜心理。因此,最重要的是“心防”,让民众回归传统文化,踏踏实实和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才是正解和正道。

第十二章,就现代社会而言,“风险社会”已成为重要特征,因此,需要普及风险教育,人人都应该补修风险课。作者用了一个2004年印尼大海啸中一个年仅10岁孩子的所作所为,告诉人们风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三大风险管理能力是:识别健康风险的能力、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识别数字媒体风险的能力。同时,需要掌握三种技能,统计学思维、经验法则和风险心理学。作为这本书的结束,作者给出了乐观的结论,即人人都能学会如何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但前提是:人们不应当仅仅是关注技术、法律和机构,而应当更多地关注“风险认知”,因为,风险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人们的应对和处理,而应对和处理取决于心理和认知。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说过:如果人民没有常识,自由就难以得到维护。同样,如果人们没有风险和风险管理常识,没有健康的风险心态,风险就难以得到根本性的防止,安全与和谐就难以得到维护。

好,到此,本书就读完了,希望当你把书合上时,无论是“忿忿不平”,还是“幸灾乐祸”,都先将心从被作者煽动的“亢奋”中静下来,我们至少要得出一个结论:不仅是对许多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盲目地接受和相信,还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属于你的“风险观”,让你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和从容地生活在风险社会,做到“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猜你喜欢
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别犯这些错误
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让“错误”有迹可循有法可纠
你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ed skin acupuncture and external washing therapy of Zhuang nationality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eczema
一种针对Grain-128的新错误攻击
不犯同样错误
一次“错误”的表扬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