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2020-03-04 05:53
审计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腌菜咸菜水源

黄冈是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6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到黄冈市审计局工作,次年被派往罗田县二郎庙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二郎庙村距县城约40公里,海拔600米以上,山路蜿蜒,村民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状态。我们扶贫队员驻村扶贫,从周一到周五,坚持5天4夜吃住在村,其中艰辛自不必说,但每日与村民相处,也有不少趣事。

故事一:师傅教我炒茶叶

二郎庙村山高林密、外人罕至,最大的特点是野生茶叶多,漫山遍野零星分布有200多亩,属高山有机茶,因不施农药化肥,富含微量元素,口感香醇,备受市场青睐,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每年清明节前,采茶、炒茶是家家户户忙碌的头等大事,特别是明前的第一茬新茶,品质最佳,对季节和时间的要求也高,新鲜采摘的茶叶必须赶在清明前炒完。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扶贫队员会主动帮助村民采茶、炒茶,既是学徒也是帮手。对我来说,采茶是体力活,只要肯付出汗水,就能做得来。但炒茶不一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只有做到手眼心合一,才能炒制出合格的茶叶。

我第一次炒茶,不是把茶叶炒糊,就是烫得满手水泡,村里的老师傅反复向我讲解炒茶的步骤和火候控制:心要明——牢记各项步骤程序,心到手到;眼要清——时刻注意观色闻味,控制火候;手要快——要快速翻炒、拨弄,感受茶叶的干湿,直到把水分完全炒干才算完成。我耐心听取老师傅的讲授,虚心学习,自己反复琢磨操练,花费半天时间,熟悉掌握了萎调、杀青、摇青、揉捻、发酵、烘焙、干燥、焖黄的一整套炒茶步骤,终于炒制出自己的第一茬新茶,深刻体会到茶农的艰辛。

一般来说,三斤茶叶可以炒出一斤干茶,整个采茶季,村民采得多的能净挣2万多元,少的也能挣5000元,大大增加了实际收入。我很喜欢与村民一起采茶炒茶的经历,这既丰富了我的知识,又减轻了村民负担,还拉近了我们扶贫队员与村民的距离。

故事二:大娘教我腌咸菜

二郎庙村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高山上,冬天来得早去得晚,要是遇上大雪封山,进出艰难,新鲜蔬菜特别缺乏。为了保证基本的生活供应,在秋收季节,大家都会提前将蔬菜贮存起来,腌菜便是一种长时间储存蔬菜的好办法。

居住在我们隔壁的周大娘经常给扶贫工作队送咸菜。周大娘腌制的咸菜色泽鲜亮、酸辣爽脆,深受大家喜爱。有一年,我们自己开垦的菜地收获颇丰,也想腌点咸菜,于是向周大娘请教腌咸菜的技巧。周大娘很热心,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演示腌菜的步骤和程序:先把长豆角、辣椒、洋葱、雪里红等洗净、晾干,放入食盐、蒜头、老姜和陈皮、茴香等各类大料,搅拌均匀,再整齐码入储存罐或腌菜坛子里,滴上几滴香油,最后将罐子密封并放置在阴凉地即可。看似简单的过程,我们忙碌了好几天才完成。

等待的过程最是难熬,我几乎每天都想揭开咸菜坛子看看腌制得怎样了,周大娘说服我等待岁月的沉淀。我只好摁住好奇心,每日工作之余,爬到山顶去看云卷云舒,望山下炊烟袅袅,感受时间的脉搏。一周的时间里,风味在天与地、山与水、人与自然间悄然发酵、酝酿。开坛的那一刻,咸菜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钻进我们的口鼻,刺激着味蕾,怎一个“香”字了得!那一坛坛的咸菜,也成为了我们的下饭“神器”。

腌咸菜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也让我们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每年秋收时节,我还会在家腌制一坛咸菜,怀念在二郎庙村扶贫的日子。

故事三:发动群众解水困

有一年大旱,山上近3个月没有下雨,水源干涸,取水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村里居住的300多名老弱妇孺残,取水极为不便。为此,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及时商讨对策,一边积极向上级汇报情况,为二郎庙村争取到安全饮水改造项目资金3万多元;一边召开村民小组会,广泛征集意见,讨论解决方案。经民主协商,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在山上寻找就近水源来解决饮水问题。我们带着乡亲们一起上山寻找水源,通过筛选,最终决定将三股水源的水集中到一处形成水塔,供村民使用。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与我们一起规划取水路线,运送引水设备,开凿走水沟渠,铺设导水管网,清理水塔积淤,调试用水机器。期间,有七十多岁的老大娘给我们送水喝,有老爹爹把自己种的西瓜送给我们解渴,还有放暑假的大学生帮我们一起劳作,让我们深受感动,更坚定了必须解决好村民饮水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最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水源找到了,水管架好了,干净的水引流到了每一户家中,及时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当我打开水龙头,喝上甘甜清冽的山泉水,听到外面孩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声,心里不禁美滋滋的。通过这次经历,让我收获到既为村民做了实事的成就感,也让我多了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猜你喜欢
腌菜咸菜水源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保护水源
咸菜慈姑汤
南水源头清如许
最想吃妈妈的烂腌菜
会“走”的腌菜烧肉
腌菜健康食用指南
小米游侠记:腌咸菜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