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桥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监测》主编王业耀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胜利召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确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分工协作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和“生命线”,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全要素、进行整体监测、综合评价。加快实现从传统的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需要树立大监测的理念,形成大联合的格局,开展大数据的集成,支撑大保护的作用。为此,提出如下倡议:
一是深入开展大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研究。从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在全面深化主要环境要素监测(含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的基础上,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延伸,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向天地一体、集成联动、自动智能、标准精细发展,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大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二是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联合的格局。整合和优化全社会生态监测方面的专家资源力量,组建生态环境监测专家委员会,广泛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协同创新和联合研究,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监测科研、标准制修订、大数据分析等业务领域,充分激发和调动市场活力,丰富生态环境监测产品与服务供给。
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的集成。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建立覆盖全国、统筹利用、开放共享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及统一管理,提升数据共享、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能力,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管信息,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决策和治理模式创新,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
四是支撑生态环境大保护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应用,建成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监测评估的工作机制,构建一总多专、分区布局的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监测新格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监测产品需求。每五年召开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每年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专项技术交流,切实加强交流研讨,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提升,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监测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科学监测、依法监测,坚守诚信监测的职业道德底线,追求卓越监测的行业发展高线,主动参与全球及周边重点区域或国家环境监测合作,为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