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扬 叶锦涛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193;2.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 上海 200444)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1],正如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所言,文化作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满足需要、认知、规范、凝聚和调控等功能,能够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时代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2]。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提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3]。可见,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既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民族复兴,也能够协助解决全球问题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因而,重视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振兴是大势所趋。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愈发关注和重视文化在社会建设、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措施。比如,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4];《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要“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不难发现,上述政策特别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事实上,公共图书馆作为由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公益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旨、功能和基本理念等方面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能够有效助推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因而需要学术界加以关注和探讨。
然而,结合既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术界对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注度不足,研究成果较少。其中,李红霞(2018)、程鹏(2018)、冀爱斌(2018)、代玲(2019)等认为,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阵地,能够有效服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及时探索相应的发展路径[5-6]。郑红京、胡穗(2019)等基于“乡村振兴”语境对我国图书馆助力乡村旅游的现实需求和主要策略进行了研究[7]。黄小兰(2019)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郭旗(2019)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精准服务的主要路径[8]。孙文学(2019)研究了乡村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和机制[9]。不难发现,上述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尚未有学者从一个较为宏观、系统的视角展开讨论。因此,学术界需要运用综合性视角直面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进程所面临的文化建设困境,探索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契合和可行路径,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10]。
农村文化反映了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11],它既是我国农村社会基础的精神面向,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保障[12]。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显著提高。但由于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我国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着诸多文化建设困境,需要正视,亟待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和不协调发展”,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困境的一个重要表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国家兴旺发达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13]。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也使得我国农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具体表现为物质生活消费比重下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上升,农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地方政府长期过度追求经济建设和单纯的GDP 等发展指标的增长,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等工作有所忽视,导致农村文化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使得我国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在发展速度、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14]。也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提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对立的,不可协调的”[15]。尽管这一观点较为偏激,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存在一种严峻的矛盾,二者在重视程度、发展程度等方面呈现出一种极不协调的状态。
当前,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空间活动缺乏等原因,我国农村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农村文化建设在“建”“管”“用”等诸多方面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困境[16]。其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需求差异。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而“老少边穷”等深度贫困地区则多数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17]。另一方面,尽管部分农村已经配备了文化室、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但由于定位不明确,存在模式化、样板化问题,导致现有资源和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其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率低,基础设施存在闲置、浪费的情况。当前,不少基层领导、管理机构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和监督不力,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荒废、闲置,公共文化空间被挤占,管理人员被抽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三,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单一、缺乏新意。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不符合大部分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因而既不能获得农民广泛关注,也无法和农民产生思想共鸣,导致我国部分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农民参与度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人才队伍不足、组织建设滞后等基础性困境,其一,由于文化人才不足、队伍建设薄弱,导致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缺乏活力,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和落实。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农民生活也愈加富裕,但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却长期被基层文化部门所忽视[18]。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人才年龄老化、观念陈旧、素质偏低、待遇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其二,农村文化组织建设滞后、自组织力量培育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对农村文化组织的发展力度不足,导致现有的文化组织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在文化生活等方面缺乏自主能力,难以有效实现自我管理,面临“公民社会基础薄弱”“文化生态制约严重”“‘公地悲剧’现象犹存”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9],导致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管理缺位,使得农村不良社会风气滋生。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推进,贫困文化蔓延和农民主体性缺失成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两个深层次困境。其一,我国农村地区存在较为普遍的贫困文化现象。社会学家奥斯卡·刘易斯认为,“饱受贫困压力的弱势群体为了应对无处不在的贫困状况而选择被动和消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也随之形成了一种贫困亚文化”[20]。这就是所谓的“贫困文化”,是指一部分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所形成的一套使贫困本身得以维持和繁衍的特定文化体系。当前,贫困文化现象主要集中在我国农村地区,并有蔓延趋势。突出表现为知识的贫困、价值观念的贫困、落后的消费观念。其二,由于贫困文化的蔓延,我国农民存在主体性缺失的情况。“农民主体性”就是指农民对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充分的表达权、参与权、主动权,本质上就是农民对农村发展和建设的社会知觉[21]。当前,由于我国农民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当中没有发挥出足够的理性反省和反思能力,被现代化浪潮所席卷,失去了对文化的自主选择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对于一些低俗文化存在盲目吸收、接受的情况,因而给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22]。
当前,文化矛盾频发、公共服务功能失灵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进程。其一,社会的高速转型和现代化的冲击是我国农村文化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社会转型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3]。当前,我国农村由“乡土中国”快速向“新(后)乡土中国”转变,导致农村文化矛盾频发。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经济原则和文化原则相悖;生活方式和时空场域的断裂、冲突;社会文化价值的分化[24]。其二,文化矛盾频发导致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失灵问题进一步加剧。有学者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重要的铸魂功能,是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实施理想状态的反映,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态复杂、农民文化需求多样、政策执行力度有限,导致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政策低效、结果偏误等功能性失灵问题[25],使得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偏离了原初设计,面临着服务体系空心化和农民文化生活空无化等困境。
“图书馆”一词源于拉丁文“libraria”,含义为藏书之所、文献的集合体,它是旨在通过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籍报刊等资料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的文化机构,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等类型。其中,服务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当属公共图书馆,它也是目前最受社会大众关注的一种图书馆类型[26]。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支持社会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不仅承担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不平衡发展状况、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重要责任。事实上,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基本理念等内容和我国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要求、任务等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因而能够多维度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中心”,也是民众知识、文化、信息需求的第一求助对象[27],具有诸多功能。国际图联(IFLA)早在1975 年就提出,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等四大主要功能。而且,结合社会公众的具体需求来看,公共图书馆还发挥着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信息需求、研究需求、文化需求、交往需求等功能[28]。此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看,图书馆具有社区记忆、信息产品消费、社区活动中心、情报中心、正规教育支撑中心、自主学习中心、大众文化资料中心等七大功能。与此同时,结合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来看,乡村振兴需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可见,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风文明”目标存在契合。这意味着,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七大功能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即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区记忆功能,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的农耕文化;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产品消费功能,促进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区活动中心功能,推动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情报中心功能,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正规教育支撑中心功能,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自主学习中心功能,提升农民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大众文化资料中心功能,提供优秀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其立足点是社会性,强调走向社会、与大众融为一体、尽心为人民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完全以公共经费支付,并不许向为之服务的任何人收取直接费用”,“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可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194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确立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理念——免费和平等。与此同时,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等基本原则,这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理念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具体理由有三点:其一,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效促使城乡文化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文化的差距;其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有助于促使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当中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协同发展;其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农民接受文化熏陶,有助于调动我国农民在文化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只要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能成功,图书馆就是成功的第一个台阶”。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强调,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知识、信息等方面起着再调节、再分配的作用。事实上,公共图书馆始终奉行“人人具有免费进入图书馆的文化权利”这一宗旨,使得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免费获取知识,从而改变个人(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命运。可见,公共图书馆高度重视和尊重人们的文化权利。所谓“文化权利”,就是指可以享受和从事一切和文化相关的权利,是一种国际性人权,主要包括参与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成果、开展文化创造、文化成果受到保障、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接受教育等权利。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的文化权利诉求来看,乡村振兴不能忽视文化建设、文化振兴,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文化权利。因而,公共图书馆的宗旨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的文化权利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价值。其一,有利于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度,激发农村文化的精神底蕴;其二,有利于共享文化成果,为农村扶智、扶志提供文化支撑;其三,有利于激活农村文化的创造力,进一步延续乡村文化价值和促进乡风文明;其四,有利于突破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瓶颈,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29]。可见,公共图书馆的宗旨和乡村振兴的文化权利诉求存在一定的内在契合。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包含“乡风文明”目标在内的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乡村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多重困境,比如,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薄弱、文化人才队伍不足、贫困文化蔓延、文化矛盾频发等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共图书馆在基本理念、宗旨等方面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等内容存在高度契合,能够较好地参与和服务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进程。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宏观、综合和系统的研究路径。需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从多维度视角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路径加以分析和考察(具体的逻辑框架图详见图1),即应当考察如何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区记忆、信息产品消费、社区活动中心、情报中心、正规教育支撑中心、自主学习中心、大众文化资料中心等功能,从而有效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风文明”目标。
图1 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路径框架图
结合上图可知,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来看,公共图书馆可以参与乡村振兴进程的各大领域,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从而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任务,但是在“乡风文明”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应当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特长,从而实现“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发展路径:
事实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完善和发展,依赖于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辅助机构,具有情报中心的功能,能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承担着社区情报收集、整理等职能,因而能够为相关研究、政策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研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缺乏历史比较研究,缺乏丰富的资料收集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公共图书馆等信息咨询、储备机构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参与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助推我国乡村振兴研究。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与乡村振兴研究,努力形成一支训练有素、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研究队伍。其二,适时成立公共图书馆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智库工作室等机构,及时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相关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政策咨询服务[30]。其三,完善公共图书馆资源,特别注重挖掘和保存当地的信息、文献,为有关研究提供必要的文献传递、文献咨询服务。其四,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和各县委政策研究室、县政府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对接,积极参与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联盟等平台的建设。其五,应当积极引导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涉农专业学生到公共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实习,辅助图书馆建设,参与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图书馆是信息公平的捍卫者,能够有效缩小“数字鸿沟”。所谓“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差异导致地区间、城乡间和人群间的贫富悬殊状态。目前,“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我国地区间、群体间的资源分配不公,也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需要通过制度改革以实现信息公平。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因此,需要及时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捍卫信息公平”的职能,及时参与数字乡村振兴战略,缩小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具体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具有即时性、全面性、高效性的乡村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增强共享能力;其二,公共图书馆尤其是乡村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培训;其三,积极推动流动图书馆建设,定期派送工作人员到村庄挂职,并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其四,为当地的农村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包括电脑知识、多媒体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31]。
公共图书馆具有社区记忆的功能,能够通过收藏保管当地文献的方式,使得其较其他机构在保存社区记忆和当地历史记录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这些社区记忆和历史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和延续。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现象也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在物质文化方面,许多地方村庄形态、传统建筑、田园风光、传统工艺不复存在,乡村文化没有了载体。总之,有必要加大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而我国公共图书馆正好可以发挥相应的功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其一,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所在地区的农村文化的收集力度,从而有效保存乡村文化记忆;其二,结合本地特色,定期开展与当地农村息息相关的文化展览、文化巡演活动;其三,成立专门的部门,对乡村的口头传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存档;其四,积极和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在他们的指导和协助下,在公共图书馆内部形成一支能够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其五,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训,积极向有关高校招募志愿者,进一步扩大队伍规模;其六,积极下到基层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积极培训农村本地人才;其七,及时探索“互联网+图书馆+政府+文化遗产”的农村文化综合保护机制。
公共图书馆具有教育中心、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能够为各层次在校学生提供参考资料、课外读物、家教辅导,能够支持学校图书馆工作。同时,公共图书馆也能够为社区成员的进修计划、自学活动、继续教育活动、技能培训以及其他终身教育活动提供文献资料、学习空间、设备和相关服务。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发展短板,需要公共图书馆及时参与其中,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教育中心功能和自主学习中心功能,积极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对口帮扶农村文化教育,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公共图书馆自身资源,发挥图书馆特有优势,在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丰富馆藏资源、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其二,公共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和引导社会人员、志愿者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和教育帮扶当中;其三,积极推动远程文化教育的发展,弥补当前农村文化教育的短板和不足;其四,加强对农家书屋的指导和帮扶力度,促使农村图书馆提供相应的学习场所,积极组织相应的文化教育培训活动,进行农村学生课外辅导,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
英国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曾提到,“一种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灾难,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导致退化和沦落的原因并非像通常假定的那样是由于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被牺牲者文化环境的解体”。当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嬗变,乡村社会和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等进程“互嵌”,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面临着“发展滞后”“边缘化”“真空化”等现实境遇[32]。而且,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愈发艰巨,这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才能促使相关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文章基于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视角,强调需要及时将公共图书馆等多元文化治理主体纳入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议程当中,积极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价值和作用,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度创新的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助推乡村振兴进程的发展,进一步促使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当然,公共图书馆仅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并不能完全彻底地根治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弊端,因而在未来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领域,还需重点探讨公共图书馆与农村社会组织、基层政府、文化传播机构等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合作机制,乡村多元文化治理主体的引入机制、参与机制,以及农村居民在文明乡风营造、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自觉性的激活机制等内容。总之,“农村的落后,固然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但深层的根源还是在于文化的落后”,应当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从而探索出一条能够加速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科学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