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自然保护区社区群众资源保护意愿研究

2020-03-04 01:11司开创任喜全
陕西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保护区受访者变化

张 波,司开创,任喜全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周至 710400)

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社区带来了很多限制,制约了当地的发展[1-2],进而造成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复杂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了解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的认知和态度是前提。事实上,社区民众对保护区的认知和态度是保护区建设、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3],是评价社区与保护区关系的关键指标[4],对指导保护区制定政策、管理决策及衡量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具有指导价值[5]。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北麓,是保护以金丝猴为主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为目标的保护区,同时肩负着保护黑河水资源涵养地的任务。调查了解周边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的态度,有助于深化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研究,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1 调查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南部的秦岭北坡。地理位置为东经107°39′~108°19′,北纬33°41′~33°57′。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56 393 hm2,其中国有土地面积49 849 hm2,集体土地面积6 544 hm2。这里是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川金丝猴地理位置最北的一块栖息地,又是中国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和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也是西安市城市用水重要的水源涵养地[6]。

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共涉及到王家河镇、板房子镇、厚畛子镇共24个行政村。其中保护区内涉及这3镇15个行政村,总计住户1 088户,人口3 919人,全部为汉族[6]。

1.2 研究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的方式,通过与社区群众交谈,将设置好的问题融入到交谈中,使认知主体 (社区群众)对认知客体(保护区),包括与保护区相关的方面等[7-8],基于主体自身利益、思想价值观念等真实的倾向性选择。通过收集社区群众的倾向性认知信息,进而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1.3 调查范围

此调查共涉及保护区内3个镇15个村,其中王家河镇玉皇庙、东涧沟、白杨林、双庙子、老庄子、十亩地等6个村;板房子镇东石门、庙沟、太平河、长坪、新红、红旗、齐心、高潮等8个村,厚畛子镇花耳坪村(2户在在保护区内,3户在保护区外围)。仅板房子镇高潮村完全处于保护区外围,其他村的住户零散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由于山区青壮年外出打工现象较为普遍,除去学龄前儿童、年迈无法沟通的老人以及智障人士等,此次调查共走访收集样本359份,占总住户的33.0%;其中王家河镇187份,板房子镇167份,厚畛子镇5份。

2 数据分析

2.1 样本总体特征

通过对调查样本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50岁以上;男性所占比例大,在70%以上,三个乡镇的情况基本相同。从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及小学文化的人数最多,合计占总调查人数60%以上;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少,占总样本不到2%(表1)。从业方式上,山区群众普遍从业方式复合化,单一从业的较少,王家河镇主要是务农兼副业和务农+打工,分别占王家河样本的28.88%和22.46%;板房子镇主要是务农兼副业和务农,分别占其样本总数的37.72%和26.35%;厚畛子镇调查的5户,其主要从业方式是务农兼副业和打工+务农兼副业。三个乡镇的样本家庭平均年总收入相差不大,均在5万元左右。

表1 保护区社区调查样本(受访者)总体特征表

2.2 总体认知与态度

为了总体上把握了解周至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的认知和态度,我们在认识层面上设置了三个问题,即是否能区别认识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的地界范围,是否知道自然保护区相关政策法规,是否志愿参与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分别占总受访者的62.4%、84.7%和87.5%。87.5%的受访者愿意参与到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因为对于山区居民来说,自然环境好坏与其生活息息相关(表2)。在主观方面(表3)总体有84.4%受访者对保护区的态度是支持的,0.8%反对;71.9%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保护区的态度是支持的,0.6%反对;83.6%的受访者认为周边群众对保护区的态度是支持的,而1.9%的受访者认为是反对的。结果表明,周至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保护区抱有正面认知和态度的人数要远高于负面认知的人数。

表2 保护区社区群众对保护区总体认知与态度(一)

表3 保护区社区群众对保护区总体认知与态度(二)

2.3 对环境变化的认知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保护区来说,是其管理成效的一种体现,我们试图通过社区群众主观认知反映出近年来保护区空气、水、植被和动物的变化。总体来看,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保护区空气、水、植被和动物均呈现正变化(空气和水质越来越好,植被和动物数量越来多)。但3个镇的受访者在此问题上的主观认识,有一定的分歧。王家河镇的受访者认为空气、水、植被和动物均呈现正变化的分别占受访人数的65.8%、64.2%、74.9%和73.3%,而认为无变化的分别占29.9%、28.3%、24.6%和19.8%。板房子镇的受访者分别有46.1%、45.5%、

50.9%和62.9%的人认为空气、水、植被和动物均呈现正变化,而分别对应的有53.9%、52.1%、49.1%和22.8%认为无变化;除动物外,有半数受访者主观认为空气、水和植被没有变化。厚畛子镇40%的受访者认为空气和水成正变化,60%认为无变化;植被和动物方面,有80%的人认为成正变化,20%认为植被无变化,20%认为动物数量减少了(表4)。3个乡镇受访者对这些问题的主观认识差异,可能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总体来看,在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下,社区群众普遍认为空气、水、植被和动物都是呈正变化趋势。

表4 保护区社区群众近年环境变化认知比例

2.4 正面和负面认知

为了更深入了解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的想法和看法,我们设置了一些列关乎受访者自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受访者对这些问题回答进而得到其负面和正面认知。

由表5可以看出,自身利益受损是群众对保护区产生负面认知的根本原因。我们发现这种利益损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野生动物损害庄稼、薪柴采集受限、木材采伐受限;野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会破坏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玉米地,严重的甚至造成50%上的损失,然而赔偿不到位,进而产生了对保护区的负面情绪。薪柴山区群众生活必不可少,保护区的成立大大限制了其薪柴的采集,现在社区群众只能在集体林中收集枯枝、砍伐不成材的树木。从本次调查中的正面认知来看,获得了生态补偿是其认为受益最大的,占总调查人数的86.6%,且3个镇的情况趋同;其次是居住环境改善和增强环保意识。由于厚畛子镇是旅游名镇,调查的5户,均认为生态旅游增加了收入。

表5 保护区社区群众对保护区负面和正面认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保护区社区的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常年在家的中老年男性偏多;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为小学文化及以下,这些人主要以务农为主,农闲时养蜂、种植猪苓、搞农家乐等副业或在附近打零工等,家庭年均收入5万元左右。

(2)保护区社区群众对保护区持有正面认知和态度的人数要远高于负面认知的人数。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志愿参与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工作。因为当地人也需要优越的自然环境,尤其现在城市雾霾的情况下,使得山区群众更加珍惜现在的蓝天白云。同时绝大多数群众的正面认知和态度也是自保护区宣传法律法规,开展各项资源保护工作,长期影响社区群众,使群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体现。

(3)社区群众普遍认为空气、水、植被和动物都呈正变化趋势。但3个乡镇的受访者对这些问题主观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厚畛子镇是旅游名镇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每年游客众多,难免会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所以会有60%的人认为空气和水无变化,但无受访者认为空气和水呈负变化。王家河镇地处深沟,外来干扰少,板房子镇则因G108国道贯穿,社区集中分布于国道两侧,车辆尾气和游人给这一区域带来了不少生态压力,所以造成了该地区群众在认知上出现了除动物外,有半数主观认为空气、水和植被没有变化的情况。

(4)自身利益受损是群众对保护区产生负面认知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野生动物损害庄稼、薪柴采集受限、木材采伐受限;经济受益和环境改善是群众对保护区正面认知的原因,体现在获得生态补偿、居住环境改善和增强环保意识,其中生态补偿占总调查人数的86.6%,且3个镇的情况趋同;近几年公益林补偿金的发放,对于山区家庭年收入5万元左右的家庭来说,较为重要。厚畛子镇是旅游名镇,调查的5户,均认为生态旅游增加了收入。保护区给周边群众带来的正面影响有目共睹,但保护区给社区群众带来了更多限制,使得部分群众对自然保护区有一定的异议,保护区应继续发挥有利作用,提高工作水平,下大力度消除不利影响,处理好与社区群众的关系,提高群众的支持率,这样才能达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建议

(1)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创新。通过调查可知周至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意识较高,因此,在保证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同参与保护管理模式,根据社区群众意愿,结合资源保护工作,聘用社区群众为生态护林员,让群众利益与生态环境直接挂钩。

(2)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建立多元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同时针对野生动物肇事赔付渠道不畅的现状,建立完善野生动物赔付相关政策,并引入商业保险,提高赔付覆盖面和比例,以完善现有的补偿机制,进而更好地调动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3)重视对社区群众资源保护观念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资源保护理念,传播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使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和积极意义形成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4)采取多种措施 ,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在国家公园体制框架下,在特许经营中给予社区群众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社区群众科学合理的发展生态旅游,增加社区群众收入来源,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社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保护区受访者变化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从9到3的变化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这五年的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