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侠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多发伤为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所致身体≥2处解剖位置/脏器创伤,多发伤、多处伤相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多发伤为≥2个解剖位置/脏器严重创伤,多处伤为相同位置/脏器≥2处损伤[1]。多发伤的发生和交通、爆炸、高处坠落等事故有关,伤情变化速度快、严重、复杂,而且容易发生感染,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本次重点分析严重多发伤急救中施行急救护理流程、常规急救流程的临床价值。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选取计算机表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74岁,中位年龄(47.5±4.3)岁。参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72岁,中位年龄(46.9±4.4)岁。两组病例在临床相关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参照组
施行常规急救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数变化,构建急救小组、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合理分配医务人员工作任务。
1.2.2 观察组
施行急救护理流程,(1)待患者送至医院后在第一时间救治,确保气道通畅,加强颈椎的保护;(2)进行通气、氧合;(3)严格控制出血;(4)对残疾、神经功能评估;(5)对环境控制评估,施行创伤救治即为休克复苏、创伤评估,以及损伤控制等措施。初步对患者病情评估后,积极配合医生处理伤情、有效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如果必要可插管,合理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构建≥2条静脉通道。出血量较大者,建议加压止血带止血、静脉通道供血处理,如果为内脏破裂所致出血应在第一时间和麻醉医师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医生麻醉,这个过程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观察,若是观察到异常情况需马上上报并处理。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的状态下作以全身检测,重点对患者既往病史、身体各系统损伤、过敏史、妊娠史等作以评估,结合评估结果作以进一步检查确诊,然后实行手术治疗。其他需要注意事项:抢救的过程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沟通、多使用鼓励性和安慰性语言沟通,以便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获得患者和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对比两组①抢救成功率;②平均抢救时间;③满意度。
借助护理满意度量表的作用,对两组严重多发伤患者满意度加以评判,满意、一般满意的总和×100%,可计算出患者的满意度。
输入SPSS 28.0中,计数资料率%表示、x2统计及检验;计量资料均数差±s体现、t统计和检验。对比显示P<0.05,统计学差异存在。
两组在抢救成功率和平均抢救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平均抢救时间的对比 [n=40(%)、(±s)]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平均抢救时间的对比 [n=40(%)、(±s)]
组别 抢救成功率 平均抢救时间观察组 40(100) 56.78±2.33参照组 34(85) 113.85±3.25 x2/t 6.4865 62.2073 P<0.05 <0.05
两组在满意度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对比状况[n=40,n(%)]
急诊科治疗中比较常见严重多发伤,该类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出血量较大,需立即实行救治,反之则会致使患者出血昏迷状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构成严重威胁[2]。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可作以规范化和程序化急救护理,和常规急救护理比较该种急救护理模式更加重视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从而利于促使急救工作顺利实施。与此同时,急救护理流程重视护理服务的质量,所以能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实际急救操作的时间。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急救时间较参照组短,存在统计学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满意度,缩短急救的时间,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对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和满意度,缩短急救时间均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可在临床方面予以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