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2020-03-03 16:27邓小龙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荒漠化区域资源

地理必修一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必修二则主要探讨人文地理,必修三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的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研究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为人类对不同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建议,并最终使得人类和自然达到和谐共处。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必修三不但是利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与策略,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发展观。

当今世界和中国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有区域环境问题、资源短缺、产业趋同和区域平衡发展等问题,故教材选择相关典型案例,运用地理思维,剖析问题,探讨策略。地理(必修三)侧重区域地理的研究领域,立足于模块一自然地理、模块二人文地理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区域发展要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教材第二章讲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其中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通过学习发现西北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除了本身自然原因地处内陆,气候本身比较干燥外;其实引起荒漠化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沙漠化最终使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耕作土壤的盐渍化使土地不再适合耕种,对当地居民的生存威胁是巨大的,为了不让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再次在中国西北地区重演,我们必须保护环境,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目前面临日益减少,热带雨林的全球的生态效益逐渐失效,全球气温上升和气象灾害越来越多逐渐引起全球对热带雨林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学习课程内容,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區域经济发展是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是条件,强调的是区域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第四章: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为例。通过课程的学习,发现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三江平原的重要性,东北地区黑土的流失,导致土地沙化的危害的严重性。通过学习学生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全国通过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着手解决产业布局偏乱、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依法排污治污、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正在形成。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关心环保、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

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的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其中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我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远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规模开发。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若干资源调配重大区域合作的工程,这对我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间的合作。通过学习促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现状,更好更全面的理解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

广东省梅州市嘉应中学 邓小龙

猜你喜欢
荒漠化区域资源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分割区域
我给资源分分类
擦桌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区域发展篇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