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贤
摘 要: “音诗画”艺术通感赏析法,融入拥有中国精神内核的艺术作品,运用艺术通感融合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针对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三个人群,完成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第二课堂的文化熏陶和第三课堂的实践训练,达到共同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工科类高职院校的“艺术欣赏”课程设计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核心,切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注重职业精神的树立,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判能力;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运用课程管理科学化,呈现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欣赏”“音诗画”途径的课程特色。
关键词: 文化传承创新 课程设计 艺术欣赏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举措和组织保障等四个部分,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需求,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美”得到凸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在政策制度要求、改革发展路径上有据可依、有规可循。面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对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型的改革,是现阶段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和教学实施,以《意见》中提出的“文化传承创新”为依据,对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欣赏”课程进行设计,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一、美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新使命
(一)高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于文化的定义,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内涵。然而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思想文化的创新,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途径和方式,是高等教育努力探索的命题。
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任务是传承,时代要求是创新。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高校教育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继承和传承文化。高校教育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创新是高校教育的崇高使命。
(二)美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新使命。
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美育的育人作用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美育继承发扬了中国文化的“礼乐教化”传统,教学内容中拥有大量珍贵的审美与艺术遗产。要批判地继承“温柔敦厚”之“诗教”与“广博易良”之“乐教”,培养“文质彬彬”君子的传统。《意见》对于文化传承有新的要求,美育更要充分认识中外文化的特色,从教育规律出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艺术,融入新时代美育工作,培养出新时代新青年。
美育是一种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的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世界观。在新的美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美育的情感协调作用,充分发挥美育在育人中的“中介”功能,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提升人的“情商”,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
了解文化传承创新后,结合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可以尝试以下案例,以“艺术欣赏”课程为例。
二、文化传承创新背景下“艺术欣赏”课程设计
(一)针对专业特点,确定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不是培养某一领域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完整的教育体系不能缺失美的教育。“艺术欣赏”课程应该在艺术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到教学中,使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融合。现阶段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参差不齐,喜好趋同性极高,盲目追求流行音乐及快餐艺术甚至部分内容低俗的网络艺术,对于传统艺术一致趋于抵制和否认。这个现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针对性地结合文化传承创新制定全新的教学内容,采取更丰富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运用更开放的评价方式,最终落实更切实际的课程目标。
(二)采用“音诗画”艺术通感赏析法,设计教学内容。
“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突破传统的音乐、美术、影视、诗歌等艺术作品赏析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大胆融合创新,运用“音诗画”艺术通感赏析法,融入拥有中国精神内核的艺术作品,运用艺术通感融合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针对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三个人群,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等三个课堂协同培育作用,完成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第二课堂的文化熏陶和第三课堂实践训练,达到共同提升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两条路。三个板块是指课程内容分为音乐赏析、诗歌赏析、美术赏析。两条路分为主题思想和基础知识。主题思想以感受体验传统文化藝术作品中的音、诗、画的主题艺术美为核心,通过三门艺术通感的形成,引导学生走进艺术的海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索、创作精神;三门艺术共通的基础知识完成达到教学目的,培养美育赏析能力,使学生在赏析音诗画艺术作品的同时,学习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树立端正的审美,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
下面以一个章节为例。本章节以“湖南精神”为精神内核,充分利用人文资源,以国家情怀、人格修养为重点,通过文化熏陶、艺术感染、实践感受等方式,学习诗词、音乐、美术赏析表现的基本技巧引导青年学生传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湖南精神。
本堂课程教学对象是工科类高职学生,艺术潜能普遍未得到有效开发,现有艺术欣赏课程显现出教学内容单一和引导乏力现象。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将“音诗画”三维协同营造艺术通感教育模式,将音乐学、文学和美学三类艺术作品协同运用,营造艺术通感,有效激发工科类高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针对课程重难点,运用“一核二维三融合”的办法。“一核”是以工科类高职学生为核心;“二维”是课堂、课外两个维度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教学;“三融合”将“音、诗、画”三门艺术共通的知识点和情感融合起来,运用学习三类艺术赏析和实践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通过艺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助力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