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学课堂教学更有趣

2020-03-03 17:50赵冬梅张天懿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心理学课堂教学

赵冬梅 张天懿

摘   要: 大学教师一直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心理学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终身学习的知识和素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学生,提高情商,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讨论教学内容故事化,教学氛围轻松化,与学生积极互动,为学生树立人格榜样等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教师   课堂教学   心理学

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对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的作用。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学心理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即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人。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习心理学,正如西方人都要进教堂[1](3-11)。清华大学的学术女神颜宁在《开讲啦》中提到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父母从来没有给过她压力,就是希望她健康、开心,其余就是散养了。父母积极健康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人只有先成为人,才能成为某一类人。

在成为教师的过程中,必须接受教育心理学培训,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自己和他人远远不够。人们对心理学的重视不断提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当人们普遍解决了温饱,心理上的感受就会成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灾难面前,心理学显示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灾后的心理重建。心理和身体一样,需要成长,并有着成长规律。心理的成长需要关系的滋养,不是看上去有用的东西才真的有价值,心理学和艺术一样,虽然不能当饭吃,但就像人要生存必须呼吸一样,是人的精神食粮。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同时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从精神分裂到心理健康之间是一条直线,每个人可能处于其中的任意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了一个人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生活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人,首先就是心理上的痛苦感,其次是社会功能较差,最后是情绪和行为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北大的徐凯文教授在众多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发现:一些大学生缺乏价值观,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空虚无聊,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价值感。徐老师称之为“空心病”[2]。长久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似乎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徐老师呼吁:为人师表,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和金钱,而是爱、智慧、创造和幸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的目标。师父领进门,学生很可能爱上一门学科,愿意以后投身于某一领域。

一、教学内容故事化

正式出版的教材往往具有内容完整、逻辑性强、理论性强、趣味性差的特点,学生读起来觉得比较艰涩。教师备课的时候,如果能发掘教学内容的故事性,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内容,并使这些理论变得生动有意义。所有学问都是为了人类而设计的。《六祖坛经》说: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3](65)。人类有非常的好奇心,希望了解自己,了解所处的环境,做个明白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讲故事也有很多技巧。比如讲老师亲身的经历,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但老师与课堂相关的能说的例子并不多,而且关于自己的说得太多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太近,对管理学生和课堂并不是好事。

讲故事的第二个渠道是实事要闻。我们所讲的理论并不是凭空得来的,理论来自实践,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象在变化,但是本质是不会变化的。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符合这个规律,人性人情几千年来几无变化。这个分析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具有看透人和事的能力并不简单。但是会有一些资源在第一时间从专业视角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经常关注这些资源会让课堂变得有生气。

讲故事的第三个渠道是专业内的一些人物。对这些大人物,我们知道的可能更多的是他们的学术成就,甚至成就的来历过程。但是大人物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人生历程,大人物的成就与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对掌握知识和人格成长都是有帮助的。比如讲心理学,心理学理论流派众多,代表人物也很多,心理学自从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往往是西方人,而且年代久远。单单提他们的理论往往会很抽象,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打消学习兴趣。过去的人也好,西方人也好,都有很多活生生的故事,这些天才人物的生平其实有很多传记。

讲故事的第四个渠道是专业内的一些经典故事。这些经典故事代表了学科的意义和作用,曾经的和现在的辉煌与地位,对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帮助。但这样的故事书似乎很少,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收集整理。

二、教学态度轻松化

人的情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和发挥。没有人喜欢紧张、焦虑,而且人不能一直紧张,持续的紧张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从小家长老师都会宣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学习一定是痛苦的,紧张焦虑才是学习应伴随的情绪。导致对学习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不管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轻松且严肃的氛围都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电影《头脑特工队》有五个小人分别代表五种情绪,当某个小人站在莱利身后时,莱利就会被这种情绪控制。一定意义上,人是情绪的奴隶。教师要发掘学习对人的积极意义,以及由学习产生的积极情绪。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模型”指出: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是有目的的。丰富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和社会的资源,增加我们在威胁或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当我们情绪积极时,别人比较喜欢我们,在友谊、爱情和合作上更容易成功。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从小的生活经历可能会使身体里积累了很多压力和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恐惧等,经过层层压抑,长大后作为潜意识很难被意识到。但是这些潜意识在生活中经常被各种场景唤醒和激活,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这种状态自己无法觉察,只是作为一种习惯思维和习慣动作,但是别人是能够感受到的。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能控制自己的命运的,至少能够控制自己是怎么想的。实际上,人的心理是被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创伤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身体从未忘记》指出:我们所有的记忆都保存在身体中,身体就是一本无字书[4](165-176)。教师可以多听听学生的反馈意见,比如课堂气氛,学生对课堂的感受,等等。学生的反应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教学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当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共情,也就是情感的链接的时候,这种体验流就会在双方心中流动,并产生滋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意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同时对生生之间的关系保持敏锐性。按照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教师需要的人格并不是研究型,而是社会型。换句话说,你懂得越多,不一定越受欢迎。善于与学生互动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不善于互动的教师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付出很多学生却不买账。

“师者如父”。老师不应该仅仅是冰凉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有温度、有热情的长者和师父。学生需要被老师看见,也需要老师认可自己的存在。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比较少,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用一部分时间解决与学生的距离问题。老师可能很难关注到每个人,但是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创造一些机会与学生产生链接。

“育人育心”。人际关系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都在父母的照料下成长,父母照料的质量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水平,所有心理问题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母婴关系,早期的客体关系决定了一个人的个性和能力。每个人长大后的人际模式都与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有关,叫做强迫性重复。教师不断培养社会性和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师的人格影响

文学作品中常用“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等形容人的心灵,这就是人格结构有缺陷时的状态。正常的人格应该是完整和整合的,像包容的容器。精神分析理论自体心理学学派的科胡特指出,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包括两点:父亲的理想人格及母亲的镜像作用[5](31-47,83-90)。如果缺少一方的影响,就会出现性格的缺陷。人格的缺陷往往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现实中可能出现很多种情况,比如母亲或者父亲或者某一个重要他人,承担了全部功能或者分担了某种功能。

大学不仅是学生知识成长的驿站,还是人格成长的驿站。一个人的人格是不断成长和完善的,并不是成年之前形成了就会持续一生,没有改变的余地。对学生来说,老师和同学是最亲密的接触对象。与同学的亲密关系虽然会很收益,但是同学都是同龄人,大家的经历和社会资源都差不多,有时很难起到人格上的引领作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是很深远的,这是一种很正式的社会关系。老师与学生相比,有更丰富的阅历,更多的资源,以及对学生负有责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老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父亲和母亲。

教师的人格是重要的教育影响力量。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和爱,与学生建立关系,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教师的人格如果有重大缺陷,轻则让人觉得不舒服,重则伤害学生。教师要以不断完善人格作为人生目标之一,人格的成长是终身的任务。完善人格的意义与专业上的精进同等重要。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似乎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网络上最不缺的就是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始终不能忽略“人”的存在。教師的学历说明智力水平是不错的,但智力水平和情感人格发展水平是两条平行线,智力水平高并不代表情感发展健康,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心理学的元素,会增加课堂的人情味,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让学生感到更真实,对现实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的适应性,也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EB/OL].心理健康超市, 2018-02-12.

[3][唐]六祖惠能.坛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4]巴塞尔·范德考克.身体从未忘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5]科胡特.自体的分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心理学课堂教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