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媛
摘 要: 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历来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发表讲话,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贯彻习近平同志与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育人要求,开辟育人新路径,构建“433”学生成才工程这一创新型育人模式。本文从实施背景、模式概述、成效及意义三个方面,以苏州经贸职业学院“433”学生成才工程为研究对象,探索高职院校创新育人模式实践路径。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 育人模式 成才工程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模式实施背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多次重要指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系列讲话充分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任务,赋予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崭新的时代内涵,为加强育人成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立身之本,深入理解与把握其根本内涵,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育人效果的前提与基础。“立德”即建立高尚的德行,“树人”即培育人才。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才,育人的基本要求与根本途径是立德。立德是途径,树人是最终目标,两者统一于实践之中。新时代,立德树人被赋予新内涵,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十大育人手段为抓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面临的困境。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类型。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改革方向。职业教育的独特性要求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注重探索与类型教育相匹配的职业院校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综观当前各高职院育人实践,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1.学工与教学分离。
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智育”主要由教学部门承担,为“第一课堂”;“德育”由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共同承担,以学工为主导,为“第二课堂”。高职院校在育人环节最突出的问题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教育、教学“两张皮”,育人效果不理想。学校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大多停留在单纯直白地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未能足够重视第一课堂这一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2.育人队伍力量薄弱。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各职能部门都应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意识,人才培养不只是学工、教务的“分内事”,而是校内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的重要责任。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育人工作大多停留在依靠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其他人员育人意识薄弱,尚未形成合力。
3.德育方法落后,手段单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内容逐渐泛化。“德育”不仅表现为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而且寓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依靠单纯的思政教育与说教,德育方法落后,手段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低,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433”学生成才工程模式概述
面对新时期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深入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率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贴近学生成才需求,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和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生成才体系,实施“433”学生成才工程,努力为学生提供人人都合适的成才教育,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一)“433”学生成才工程的目标。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新育人方法,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使培育的人才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契合学生成才要求,实现学生人人出彩,成就智慧人生。
(二)“433”学生成才工程的内容。
1.“4”培养个人素养融合的学生。
“4”是指导学生担任1任干部,参加1个社团,组织1次活动,培养1项特长。旨在指导学生制订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的计划和路径,有针对性地搭建成才舞台。
一是担任1任干部。鼓励并指导学生担任班级、学校、学院三级学生组织的干部,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锻炼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二是参加1个社团。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开发特长,提高能力;组织1次活动。三是指导学生在组织一次活动的调查、策划、实施、反馈等实践环节中,体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四是培养1项特长。指导学生结合兴趣爱好,培养一份特长,丰富精神世界。
2.“3”培育具有核心技能的学生。
“3”是指导学生结对1名技能导师,明确1个技能方向,参加1次技能比赛,旨在培育具有核心技能的学生。
一是结对1名技能导师。帮助学生联系结对1名技能导师,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明确1个技能方向。指导学生明确1个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对应的知识性技能,或掌握一个与目标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性技能,提高学生的首岗能力;三是参加1次技能比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
3.“3”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3”是指导学生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完成1次创新创业实践,取得1个创新创业成果,旨在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一是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二是完成1次创新创业实践。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竞赛为载体,指导学生完成1次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取得1个创新创业成果。取得1个具有变革性、价值性的创新成果,如一份合格的创业商业计划书等。
(三)“433”学生成才工程的实践路径。
1.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开展“433”学生成才工程中,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学院落地生根。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学生要什么、学生会什么、学生成什么”问題开展育人工作。学校一切工作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努力做到让学生有大志、大智、成大事,成就经贸学子的智慧人生。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跨界思维,打造学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协同育人机制。
将红色基因、工匠精神融入校园,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龙头,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让校园文化有温度、草木有温情、师生有真情、处处有激励。实现教职工自身职业行为的规范化,强化校园管理服务规范化,打破“四堵墙”——学院与社会之墙、院内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与研之墙、教与学之墙,形成二级学院、研究院、教授工作室、创新中心等各部门合作育人的协同发展机制,全面实现“三全育人”。
三、“433”学生成才工程的成效及意义
“433”学生成才工程,坚持问题导向,抓住立德树人为本、人才培养为体、校企合作为翼的关键环节,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地方满意的教育、办职业性和智慧性特色鲜明的教育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学生理想信念有新境界,综合素质有新提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通过实施“433”学生成才工程,学生能够牢牢树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二)学院办学水平有新发展,人才培养有新成果。
学院在“433”学生成才工程的带动下,人才培养效果突出,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就业率持续增长,不断为苏州乃至江苏等地区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http: //cpc. people.com. cn/n1/2019/0318/c64094-30981554.html.2019-03-18.
[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号.2017-12-05.
[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1-24.
[4]靳诺.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