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新兴青年群体思想引导模式探析

2020-03-03 07:14董志遥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思想引导模式研究高校

摘   要: 针对当前高校新兴青年群体存在的思想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等手段进行研究,从“精准化”的思想引导理念出发,探索出“课堂教育—课下社会实践—线上课堂”的三位一体引导模式。

关键词: 高校   新青年群体   思想引导   模式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到人民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青年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培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122-12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关注他们的思想观念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主流价值认同感是贯彻习近平同志“青年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价值取向”这一论断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课题。

一、新兴青年群体的结构特征

依据201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及2017年5月共青团中央启动实施的新兴青年群体“筑梦计划”等学术资料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笔者认为“新兴青年群体”是指在文化与经济不断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一部分价值多元化、择业自由化、长期生活网络化的新新青年群体,并没有固定的组织形态,具有鲜明性的格特征和多元的价值取向,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同时较易受到社会各种新思潮的影响。笔者通过对现有学术文献和国家、地方政策性文件进行总结、梳理,认为当前新兴群体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新经济组织中高知识层次青年。这部分群体教育层次较高,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通常是各行业的骨干精英和民营企业家。(2)城市外来务工青年。他们来自农村地区,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过程中肯干、能吃苦,也有韧劲。但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在城市中的归属感较弱。(3)依赖网络生活的青年。这部分人是随着网络时代涌现的一批新青年。他们可能是网络直播名人、网络作家,也可能是短视频播主,每天的生活充斥着各种新媒体平台,有一定量的粉丝基础,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但同时是较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的一部分青年。(4)高校的毕业生青年。他们刚刚毕业走出校园,面临复杂的社会,容易迷失自己。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化,他们会成为未来整个社会的新兴青年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未来新兴青年群体思想引导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二、当代新兴青年群体存在的思想价值观念问题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思想价值观个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评价,并以此评判事物的利害,进行人生规划。因此,思想观念的形成决定着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群体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各种新鲜事物的影响,一些人的思想产生了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1)利己主义。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渐渐走向现实化,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个人信仰有待加强。(2)面对热点事件的失控表现。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人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各种网络平台,接受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缺乏一定的过滤性,容易接收到各种热点事件。(3)失信范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诚信精神得到了培养,但青年群体中仍存在主观有意或客观无意的诚信失信现象。(4)世俗化过程中精神信仰不够坚定。随着社会价值的不断多元化,部分青年更注重物质的世俗化,精神信仰不够坚定[2](121-124)。

三、新興青年群体思想研究现状评述

针对这一课题,笔者以“新兴青年群体”和“思想价值观念”为关键词进行学术检索,得到相关研究论文39篇,国家级地方政策性文件13个,可见随着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伟大论断的提出,科研工作者对于新兴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研究越来越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新兴青年群体结构特征、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引导路径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笔者进一步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后,发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1)新兴青年群体思想引导内容挖掘不够充分。一些文章是理论层面的泛泛而谈,缺乏对思想引导内容的深入挖掘,思想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不接地气,不能很好地契合当代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导致青年群体家国情怀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2)学术研究与培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多数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细致调查基础上的深入研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3)课堂思想引导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各学段之间的联动,社会资源挖掘不够充分。(4)教师对新时代青年群体思想引导的时代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相关部门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内容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不能将思想引导内容内化青少年内心。

四、当代高校新青年群体思想引导路径

本文针对当前新青年群体存在的各类思想观念问题,以吉林省和我校全日制在校和离校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时代认知的高度,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思想引导理念的精准化、新媒体平台运用的深入化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化三个方面对高校新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模式进行探究,总结出“课堂教育—课下社会实践—线上课堂”的三位一体引导模式。

1.精准化思想引导理念。新兴群体思想引导实践工作中,以往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课堂教育泛泛地进行粗放式教育。这种传统的“粗放式”思想引导模式不仅没有针对性,而且不能对每个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难以达到相应的引导效果。“精准化”引导理念相对传统“粗放”引导理念具有明显的优势。青年群体“精准化”引导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青少年的思想问题进行精确分类,实现针对每个青年的思想特点开展更精细的引导工作的教育理念,是顺应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的有效手段,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3](230-231)。具体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大数据、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类型及潜在的思想观念问题采取“精准化”的引导理念进行思想引领。如通过前期对学生的精细分类,对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着重引导他们学习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把农民生活的变化与党的领导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物质资助的同时,培养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对于心理波动学生,要引导他们用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客观分析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要通过我国的英雄人物和典型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国家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2.深入应用新媒体平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新媒体平台,为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在开展青年群体思想引导工作中,应着重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深入应用[4](53-59)。将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引导精品内容精巧地编排运用到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属性快速在青年群体中传播,打破青少年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壁垒,通过线上、线下思想引导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强化课堂教育效果。将当地特色红色文化资源(英雄人物、典型历史事件、红色文化遗址)通过微讲座、情景剧、短视频等形式融入新媒体平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吉林省为例。有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锻造出的伟大的舍生取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即东北抗联精神;代表产业工人精神的、拼搏创新的“一汽精神”;充分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具有知识分子表率作用的“黄大年精神”等[5](12-14)。这些都是新媒体平台上值得推送的青年群体思想引导的精华内容。此外,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国家抗击疫情战役中展现的大国力量、国家面对疫情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一线医务人员的奉献和敬业精神、钟南山院士的科研精神及国家层面对其他疫情重灾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近年火灾水灾中英勇的消防员们在救援工作中展现的献身精神都是高校新青年群体思想引领的优质资源。将其整合、编排以青年群体喜欢的方式在校园新媒体平台推广,有利于培养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3.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课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引导的主要方式,但要想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融入其中,更好地领悟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真情实感,获得真实体验,反哺课堂教育,达到更好的思想引领效果[6](116-118)。在高校青年群体思想引导实践中,我们可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如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感知活动。比如在不同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观看节日来源和典故科普视频,开展相关节日的征文比赛、背景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引导,提升传统文化认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典型的英雄纪念馆、红色文化遗址,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深刻地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我校所在的四平市为例,四平战役纪念馆、塔子山等红色文化遗址、塔子山战役遗址等都是学生经受红色文化教育,接受思想引导的良好温床;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让其通过丰富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主动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工作实习岗位,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让他们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

五、结语

青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引导新青年群体构建起积极的思想价值取向是当前国家青年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新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本研究以我省高校新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点”的示范作用,从而一点扩面,为整个社会的新兴群体思想引导研究模式探索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同时,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以为青年和共青团思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范例,教会他们在使用马克思主义揭开各种“主义”的面纱、认清其虚伪本质的同时,更好地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人文论坛”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9(7).

[2]徐俊,刘魁.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研究述评[J].岭南学刊,2009(004).

[3]卫军茹.精准化理念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引导与服务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15).

[4]赵雷鹰,郭园庚.网络新兴青年群体现状及共青团引导工作[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003).

[5]董志遥.新時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19(11).

[6]刘红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基金项目: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项目“当代高校新青年群体思想引导模式研究”(2020jqy-50)。

猜你喜欢
思想引导模式研究高校
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强化思想教育引导
积极的思想引导在形成良好班级氛围中的重要作用
生涯辅导方法在大学生思想引导中的应用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