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在地域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020-03-03 05:05刘晓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

刘晓东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体系的建设日渐关注。博物馆作为展现历史文化的场所,是地方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其不仅具有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示等方面的作用,还在地方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弘扬及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华夏文明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不仅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一个地域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保护和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及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地方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城市的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及参观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图1)。

参观人数的逐年增加,参观群体的范围也相对扩大,游客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也日渐多元化(图2),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公众对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都使博物馆在地方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同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浅谈博物馆在地方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几点认识。

1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空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城市的本质和核心所在,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每一个独立的城市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这些城市能够代表着他们的民族和文化,并把文化传承于后世。博物馆作为展现历史踪迹、再现历史文化的场所,改变和充实着一个区域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发展水平,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人文地标以及文化空间体系核心。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重新焕发魅力,博物馆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在全面展现地方历史文化风貌、促进城市人文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然成为地方文化空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大同市博物馆在大同市经济转型和“名城复兴”工程期间,不断探索“总馆”+“分馆”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大同东城墙公园建设、北魏明堂公园建设、开化寺遗存保护、古城内民居保护及文化旅游开发的契机,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最新的空间布局,开设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魅星文化博物馆、明堂遗址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大同红色革命纪念馆等分馆,分别展示了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的生平以及他们在大同地区调查期间留下的重要手稿及大同“一轴双城”的建设理念,老大同民俗风情,大同魁星楼的历史沿革及魁星文化,北魏明堂建筑的格局及其文化内涵,大同辽金元时期的繁华盛景及民族融合情况,以及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技艺”及大同地区红色革命历程等,形成了多个独具人文特色的文化中心。将不同历史时期和类型的文化资源及文化精神内涵聚合一体,将历史文化与空间布局相结合,形成了多方位的地方文化空间体系,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在保持城市建筑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其文化气息,不仅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品质,激发了城市发展活力,而且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文化体验和休闲空间。

2 博物馆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平台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做了重新修订,新定义将博物馆工作对象由“物”扩大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与“非物”均成了博物馆保护及研究的对象。①201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要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单位应当按照各自条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研究及学术交流和宣传展示工作。博物馆工作对象由"物"到"非物"的拓展以及新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要求,都表明了当前博物馆在保护非遗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博物馆正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延续,也是地方文化生活特征和特点的体现。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非遗项目的保护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制作技艺”为例,大同铜器作为“大同铜器制作技艺”的载体,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同地域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构成了大同当地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同铜器所体现的传统优秀文化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创造新技术、新文化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9年,大同市博物馆在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利用古城民居为场馆,以大同铜器为展览核心,下设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展览选取明清时期以来大同铜器,分“古韵新风”“炉火纯青”“燕闲清赏”“奢华铜享”四个单元。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地方特色、贸易传播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以“物”切入,引导“非物”的内涵,利用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方面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有形的载体形象地展示给观众,使观众看到以铜器为载体的“大同铜器制作技艺”及历史文化,了解其包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通过文物的集中展示、场景再造、多媒体运用等手段,展示了铜器的铸造工艺、失蜡法、锤揲工艺以及铜器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阐述大同铜器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铜器贸易的繁荣盛况。通过开设非遗博物馆,实现了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传承与保护。此外,还在展览中将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资料整理成音频及视频添加到展览中,利用多样的展览形式将其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其文化形象生动地展示给观众,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大同铜器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对大同地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保护和地方文化体系的建设以及城市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地域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2018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博物馆的功能和性质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不再是纯粹的文物保护组织,也是宣传教育机构。馆内丰富的藏品资源及其承载的雄厚的文化底蕴是熏陶、激励、教育的绝佳教材。博物馆在对所藏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展览形式,使展览及文物背后的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信息、思想和精神等传播给观众,通过展览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是展示和宣传优秀历史文化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大同市博物馆利用馆藏品开设多个常设展览,展示不同时期的大同历史。在此基础上,大同市博物馆还结合展览举办相应的学术讲座,开展社教活动等,通过各类型的活动将展览同历史研究、文化交流、社教活動相结合,不断深化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展览还经常配套有出版物,以扩大历史文化传承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大同市博物馆还举办多种社教活动,借助“静态的文物”为学校和社区居民提供“流动的博物馆”,通过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实现了文化的展示与传播。

4 博物馆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发展的推动,也需要文化的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软实力的文化发展水平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提升,文化的良性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打造城市名片。博物馆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主体之一,代表着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大同地方文物的收藏与地方历史的研究,多年来对大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学术及社会影响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伴随文化的提升,吸引了许多学者和观众前来参观,不仅带动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在促进城市及地域的良性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博物馆作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及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不仅是历史文物的保管机构,也是我们保护、交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媒介,是地域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促进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新时期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关乎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关乎着城市和地域的良性发展。

参考资料

[1]彭建,李笙清.博物馆: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文化核心[C]//中国博物馆学会.城市博物馆规划与建设—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2]张婕菲.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20,40(3):46-49.

[3]方李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J].民族艺术,2007(4):6-20.

[4]周霞.综合性博物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10-11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