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庆迪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中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学科的要求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核心素养就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对于整个中学课程来说,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各学科的兼容性,甚至是统一性等特征,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也存在很多共性。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必然成为落实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它既有中学课程核心素养的一般性,又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
我觉得,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实质就是指“听、说、读、写、思、辨”,思、辨是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最终体现为学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所以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听、说、读、写、思、辨”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一般、最基本的核心素养,这几方面的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更具体,有抓手,所以相对来说是好落实、好培养的。但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思、辨”,由于更理性、更抽象、更思维化,所以把握、落实和培养的难度很大,甚至被虚化,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应当注意的。
由于听、说、读、写能力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落实得也很好,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就是我们教材课标的第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情感。初中语文课程选择的文章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情感、思想、哲理、爱国、修身等,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思辨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在听、说、读、写学习过程中融入“思、辨”,也就是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深入思维和自我认识,让学生的思维认知从低阶段逐渐上升到高阶段,以适应新教材、新理念、新方式的学习。
落实语文思辨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实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习得。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与风格,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思辨能力的提升者,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去探究、尝试、体验、总结、思辨,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乐于合作、交流互鉴,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核心素养,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
我以上的探索和实践坚持实施了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三年,同过去对比,我觉得对我个人和学生都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生字词掌握得更多、更扎实,字词运用游刃有余了,准确性明显提高;敢于大声说话,克服了和老师交流或大会上发言的羞涩感、胆怯感和口吃状况,表达更清晰,表达欲望更强烈了;写作文不再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作文不再生编硬套,作文有话可说了,彻底摆脱了公式作文和模式作文的恶劣影响,写作文成为一种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甚至那种“修齐治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进亦忧,退亦忧”等家国情怀思想初露端倪。
另一方面,于我而言,为了上好一节课,自己都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了解更多、更详细的时代背景,通过日积月累,自己的综合知识明显增多,专业素养得到了整体性的显著提升,对教学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也由零散逐渐变得系统。自己的性格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更为积极向上的变化,工作态度、价值取向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甚至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改造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