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刍议

2020-03-03 21:43:24刘婷婷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30000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30000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5期

刘婷婷 任 伟(.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30000;.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30000)

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发展全面进入了新时代,在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全新的历史使命之际,我国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同时也是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为己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阵地。站在新时代的角度,高校思政教师就是完成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一首要的重大政治任务,显然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完成这一核心任务的关键步骤。[2]如何做好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和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当下最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高校思政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一是革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开拓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思政教师也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中坚力量。身处教育信息化、发展多元化的21世纪,思政课堂的内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授课对象多样化、教学形式丰富化、教学手段科技化,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本领,增长知识深度和见识广度,才能更好地立足于课堂,进而有效地助力于开创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参与者。当代大学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高校思政教师是在政治理论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阐述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当代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功实践,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学案例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由衷地争做共产党的拥护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

三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者。高校思政教师要时刻守好思政教育阵地,走好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自觉地把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贯穿教学和育人全过程。在思想和行动上,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到位、讲解到位、宣传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让当代大学生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恰当、理解恰当、运用恰当,激励当代大学生抓住新时代发展的大好机遇,争做时代的无悔青春人。

四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者。高校思政教师的使命就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因此,高校思政教师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要注重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锻造优秀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应付,敷衍了事,要深入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通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讲政治、重原则、树榜样,加强高校思政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一是坚定政治信念。高校思政教师要以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参加省、市、区党校的政治理论学习班,加强对党史国史等学科知识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储备,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从思想和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读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加坚定信心,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勇向前,并从内心、情感上真心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坚持政治原则。高校思政教师要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自始至终地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坚守思政教学课堂阵地,牢牢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认真做好正向的舆论导向,坚决抵制有损国家名誉形象的行为。在教学课堂中,进一步明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履行好人民教师本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认可,为学生树立敢于担当的责任形象。

三是树立优秀榜样。进一步激发高校思政教师的积极性,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引入竞争工作机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教师选用制度,积极挖掘优秀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者,抓典型、促典范,建立思政教学名师工作坊、思政骨干教师深造基地,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的优势,为全校广大教师队伍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形成优越的育人环境,创建卓越的教育氛围。

(二)调结构、促发展、助成长,加强高校思政教师的培养和建设

一是提高学历层次。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省(部)等教育部门关于思政教育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鼓励在职教师去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让教师到国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学习意识,寻找进修培训的渠道,进而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学术视野、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是筹划职业发展。高校思政教师要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路径,明细自我职业成长道路,避免职业倦怠带来不良影响。通过制订短期和长期成长计划,不断挖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力,重新构建专业发展模式,始终坚持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切实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充分发挥出思政教师的创新精神、开拓精神,进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是关注“青师”成长。高等学校要时刻关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增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老带新”队伍成长计划,快速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之中,青年教师要将工作的积极性、丰厚的知识理论带入工作中。创建思政教师教学评价和职称晋升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有针对性地为青年思政教师职业发展拓宽道路。

(三)重实践、强技能、会贯通,加强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一是丰富教学实践。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教师校内外实践锻炼制度,紧密结合网络技术手段,积极拓展校内外“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实践基地,提供思政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空间。积极探索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三全”育人视角下的“产学研”思政课育人模式,“产学研”相结合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教、学、做结合,学用一致、即学即用。参加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学比赛,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加强自身教学能力,提升思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思政教师培训工作,依托校内外研修培训基地,组织研修研学研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专业化教学研讨会,不断推进专业化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通过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类型、强化培训效果等提高教师开展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师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形势与政策等理论学习,进一步夯实思政教师的理论基础。

三是强化学用融合。高校思政教师要学懂弄通党的最新理论,牢牢把握其深刻内涵,弄清楚“是什么”的关键问题;领会其精神实质,弄通“怎么做”的重要问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站稳政治立场、找准政治方向,用党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夯实理论。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把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案例搬到课堂,让理论知识更显具体形象,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进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