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 赵 然(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00)
新媒体时代,高校作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化。因此,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媒介、手机媒介为主体的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开放、平等、自由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他们会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媒介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国际新闻等,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平台。就目前来看,以“两微一端”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承载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传播。比如各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在全社会推行的“学习强国”APP等,都是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平台。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都是在课堂中面对面进行的,意识形态内容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这一界限,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使得同学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受教育,并及时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广大群体进行互动。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运用新媒体及时引导舆论方向,还可以直播一些重大会议和讲座,让不能到场的同学通过新媒体渠道接受有效信息。新媒体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而言,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把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传递和监控,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科学有效的信息。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得到发挥。而新媒体自主、多元、开放的特性,符合大学生富于朝气、灵活多变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新媒体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环境。教育者可以把晦涩难懂的传输内容转变成图文并茂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更易于接受。同时大学生也敢于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听取教育者的灌输。其次,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自我教育。当前,虽然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复杂多样,但是经过管控,大多数信息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比如疫情期间,不管是微博热搜、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还是学习强国APP,包括抖音、火山、哔哩哔哩等短视频都是关于疫情的信息。通过这些媒介,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疫情形势,同时也被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民族精神所感动,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中,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更好地发挥其自主性。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往高校对于意识形态的管理,都是根据上级文件的指示精神,一步步下达,逐渐传给基层学院,最后再到学生个体,传达的时间比较长,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今运用新媒体公布相关文件,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节省传输成本。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有效监管学生的意识形态现状。大学生群体乐于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新鲜事物,发表观点,这就有利于监管者通过公共平台去监管学生的思想状况。另外,新媒体平台上有很多既有趣又正能量的内容,可以把这些内容运用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教育力。
新媒体平台自由、多元、平等的特点,使海量的信息都涌入到人们眼前,在这些信息中也存在着非科学、非主流的思想,从而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干扰。首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提供了条件,西方国家凭借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传输低俗的价值观念,比如新自由主义、民主化思潮、民族分裂主义等,影响个别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其次,网络环境的“无边界性”,削弱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获知世界。大学生作为虚拟网络中的一员,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削弱。最后,错误的消费文化入侵,新媒体也进一步助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消费观。
首先,传播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都是单向的传输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发挥。其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越来越广泛。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纷繁复杂,传播的主题也时时刻刻在变化,任何一个主题都有可能成为热点话题。最后,传播时间逐渐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依靠传统的固定媒介获取信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媒介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时间被切割,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言论有整体的把握和分析,但新媒体碎片化、广泛化、无边界化的特点增加了这一难度。很多夹杂在学生当中不正确非理性的意识形态言论很难被发现,甚至有学生被雇为“网络水军”散发不实消息,做出扰乱社会秩序、违反法律的事情。另外,每位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并不是统一的。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不和谐声音,散布不当、不正确的言论,这些就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制造了障碍。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坚持党性原则,即使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把高校打造成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工作实效。改革创新是做好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动力。只有不断保持创新,才能够与时俱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效性。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应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模式,推动确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观念。其次,创新工作方式,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应充分运用新媒体的特点,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开拓新的工作方式。比如运用平等交流、心理疏导等方式,使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更有理有据。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和网络问题结合起来,使理论更生动形象,易接受,增强高校学生的认同度。再次,创新话语方式。“任何一个理论要被人所信服,既要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推动实践,又要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力量。”[2]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要新颖有趣并接地气,用大学生乐于听、喜欢听的话语进行理论的传输,提升传播效果,增强亲和力和感召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首先,党政领导干部是直接力量,高校党委对学校各项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重要决策,对意识形态工作负直接责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责。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运用新媒体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再次,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力量,但是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有很多的行政工作,很难再集中精力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因此,学校一定程度上应减轻其行政工作量,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最后,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社会等相关力量的作用,形成合力,步步落实,共同关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引导广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依托。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学生社团等多个方面,高校要确保阵地的纯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要坚守意识形态的红线,并不断进行课堂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其次,要抓好互联网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要把握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维模式,建设好新媒体宣传阵地,让学生在“刷屏”的同时接受熏陶及教育。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制度具有导向、约束、激励等功能,是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各项活动都通过制度落实下来,保障高校意识形态的可持续性。首先,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明确划分高校党委、学院二级党委、党支部、宣传部门以及教师队伍的职责,明确责任主体,列好责任清单,使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清晰化、精细化。其次,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新媒体环境下,要对社会时事、网络热搜、高校内部事件进行动态监测,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尽可能进行准确的预测,并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再次,建立考察监督和问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3]制度重在落实,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变成“空架子”,徒有其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顺应时代变化,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治理水平,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