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建构与应用探赜

2020-03-03 21:43:24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5期

张 健(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7]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6]2018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4]面对新时代“互联网+”多元化发展及提质增速的信息化核心技术变革,给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多维度机遇,同时面临更加严峻挑战,这就需要社会各行各业转变思想、理念和理论,从技术、评价、方法、标准、体系、文化等方面去创新创业创优。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辅导员队伍,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标准,如何借“互联网+”的东风,打好立德树人的模式创新、结构创优、质量提升之战役,是高校辅导员队伍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育人背景的呼唤下,“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顺应新时代育人使命与发展趋势而提出的育人模式。面对当今社会共享领域共享资源共创共建共享平台逐渐向广度深度发展;网络信息化软硬件快速升级换代;“互联网+育人”模式正逐渐演变为高校立德树人重要育人分支;高校大学群体的多元化多维度发展诉求及复杂性梯次性多样化的个体需求,都为“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实质性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前提,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创新并优化育人思想、理念与理论,协同推进新时代育人模式、体系与平台之所需。

然而,现实关于“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认知阶段,与“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仅有李嘉超、储祖旺发表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的《试论高校学生工作共享领导》;行岁锋发表于《高校辅导员学刊》上的《高校辅导员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第一篇文章是从学生管理者为切入点,根据工作情境变化让具有相应专长的学生工作者动态更替领导角色,通过责任共担、知识共享、互助协作和交互影响履行领导职能,以推动学生工作团队建设目标,从领导的角度探讨校内如何动态共享领导能力、特色与优势问题;第二篇文章把高校辅导员作为资源共享的主体,把高校辅导员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作为立德树人的共享资源,从而构建起突破辅导员个人、学校和地域限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实现辅导员工作经验、信息等资源共享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是对辅导员层面的分级资源共享。这两篇文章切入点、研究对象、内容、研究过程与“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研究,有一定相近性或相似性,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导向与实践模式借鉴。而本研究是以学生群体作为主要受益研究对象,共享辅导员的主要目的是服务所需所求的学生群体,是打破时空与地域限制,通过先进的“互联网+”育人技术与平台,在形式上达成互联互通的育人模式,同时把共享辅导员划分“类别”以求针对性选择与育人性更强,在建立纵向四级共享体系基础上,将辅导员队伍的育人功能与辐射面从线下向线上逐渐迁移与职责功能辐射化,在所需所求与选择被选择的过程中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上做突破式探赜。

一、“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的内涵

“共享”一词在《中国百科大辞典》解释为:“传播双方通过传播活动所获得的对信息的共同享有,即在某一情况下某种确定性认识的一致增加。这是传播活动的根本环节,也是传播活动能够发生多方面作用的关键。”[10]而“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是以信息化成熟技术为背景,以“互联网+”为传播资源的育人平台形式,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创优为理论基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三全育人”实践过程,将不同类别的高校辅导员以组织性与自发性相结合方式,借助国家、区域、省级、校四级组织,把不同学生群体作为线上育人对象,学生通过线上精准与动态定位,将不同类别辅导员作为自我成长的导师,导师借助信息化平台将学生多元性的成长及心理所困所需所求传递出去,在不同阶段利用多维空间,将不同类别辅导员育人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品牌资源,在双向互通、多元共通、多维协同格局中打破育人的时空界限与地域限制,将学生与辅导员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新要求育人导向推动下,将“互联网+”育人模式、结构、质量不断创优,最终实现线上共立德共树人共同体之大育人格局。

二、“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建构

“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属于不同级别平台运行的共享育人组织。不同的平台建构由不同级别、不同高校、不同区域的共享组织组成以及来自不同类别共享辅导员主体组建,每个级别平台涉及的因素不尽相同、管理机构不同、实效与功能辐射不同。针对不同级别共享辅导员平台须采取分级建构与管理,将不同区域的学生群体与类别共享辅导员群体形成立德树人同心圆,从而为立德树人共同体的建构奠定长远厚实基础。

(一)校内“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

校内“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建构的两大主体分别是校内寻求共享辅导员的不同类别学生以及自愿性、公益性、超越性为一体的类别共享辅导员组成。这也是构建“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最基本的组成主体,在组成主体的过程中,利用5G技术、自媒体平台、共享工作室或“三共”网站(即共建共创共享),将寻求不同类别共享辅导员的学生群体通过学校科学针对有效的组织融合并形成共享育人同心圆。通过校内层面的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创建,达成学生最熟悉最直接最方便的“服务自我”的多元共享,从而实现校内间的共享学生与共享辅导员的动态建构,为学生群体营造适合的、动态的、可选择的成长圈。对辅导员群体而言,通过共享的选择与被选择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向综合引领发展。

(二)省级“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

省级“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是以省级教育厅为组成单位,以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为平台,以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基地为统领,在省厅教育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3]因此,应以省级优秀(骨干)辅导员或在省级辅导员信息库中遴选梯次性与优秀人员作为倡导类别共享辅导员组成的主体,在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不同类别共享辅导员纳入其中共创共建。通过省级高校间的协同创建,形成一个省级间的类别共享辅导员组织、群体、规范与标准。在省级区域内,以省级地域特点为整体背景,以各高校育人特色与优势资源、类别共享辅导员优势整合、层次性与梯次性结合,在“互联网+”的前提下,将共享辅导员置于多媒体自媒体的视野之中接受认可与评定,在打破校级区域与视野中用类别共享辅导员个体优势、特色、品牌去影响去教育去引导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快速成长。不管学生身处何校,学何专业,不管辅导员属于哪所高校,身怀何种优势资源与育人特长,都将自身置于立德树人无远近、无亲近之格局中,一视同仁,通过“互联网+”模式创新形成省级类别共享辅导员体系与管理机制,最终为省级间共享辅导员提供省域服务平台,同时为省级间大学生提供同省跨校选择心灵导师与成长导师的共享窗口。

(三)跨区域“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

跨区域“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是以省、区为组成基本单位,将各省、区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互联互通的跨区域共享辅导员育人平台。共享辅导员队伍应由每年辅导员技能大赛进入各赛区的人员分层分级组成。省市区跨区域平台的建立让类别共享辅导员可以实现省、区间的跨越,本区域内的所有高校都可实现类别共享辅导员动态性与长远性的共享,从而建立起校内延伸至省级,辐射跨区域性的三层立德树人并以同心圆构建起共享辅导员共同体。跨区域“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可以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性共享辅导员共同体育人平台。对区域性的共享辅导员平台建设就应由国家教育部思政司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学会统筹组织与协同管理,承办中心或基地由国家层面综合评估后确定。跨区域性“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是服务区域性线上立德树人的组织机构、评价机构,是标准制定、规范引入、分类分层、推荐人选、打造共享品牌等综合组织机构,通过跨区域性共建链接到线上,辐射省、自治区(市)的育人网络。受众学生群体可以进入区域性选择平台,通过所需所求因人而异确定导师层次与人选,在学生自我评定认可中确立自我成长导师序列,形成适合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乃至成功的人生导师智库与共享团队。

(四)国家“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

国家“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是实施国家层面线上最高级别的共享辅导员育人网络体系。其类别共享辅导员团队应有年度辅导员人物、全国优秀辅导员及提名候选人分层级建立,让国家层面的典型导师,站在国家辅导员队伍最高领奖台的同时,让本身的典型育人资源、精品特色育人品牌、超前的育人理念、科学的思想体系、完备的理论导向成为推广育人典范的重要模式与探索经验,同时也是在原有限的受众群体中,将共享辅导员置放于国家育人职责序列,让全国大学生群体借助“互联网+”形式,将国家层面典型辅导员导师的精华汲取,真正让国家级的辅导员多一项共享辅导员育人身份。此级别的共享辅导员平台应有国家教育部思政司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分会直接领导与组织,真正通过国家层面的共享辅导员平台创建,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线上线下立德树人的大格局大氛围,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今天,在全球不断建设与升级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多元化育人模式与体系必将不断随着大势而变化,而构建国家层面的“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也会随之向前发展,更优更科学服务立德树人,为建立共享辅导员共同体建立前期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应用

(一)共享育人平台实施基础

“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平台的实施有三层支撑,第一层是宏观指导:习近平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这就为现在与未来实施类别共享辅导员从理论角度、规律角度、创新角度、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现代化角度等提供了育人引领性导向,这也是实施“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的导向基础。第二层是现实形势所需,一是受教育数量剧增: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5]据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 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普通本专科招生790.99万人,在校生2831.0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48.75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6∶1,其中,本科院校17.42∶1,高职(专科)院校17.89∶1。[11]而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而言,现实的师生比也将远远大于以上比例。就客观与主观因素综合而言,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人生导师关系能真正达到理想值的现实育人过程中一定会有个案,但不是整体。现实面对辅导员的主体性与多元化多样性学生群体之需求,自然会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真空学生群体不能接受正常大学导师授业解惑之困,这正是“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价值所在,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势面对的现实性问题。二是新时代信息化技术与条件已成熟:5G技术即将全面商用,而6G已在路上,4K技术已成熟,VR与AR广泛应用,这些都为“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第三层是国家教育部已设立基地与多元育人中心:党的十九大以来,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目标,教育部已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建设32家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培育建设20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40个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多维育人基地与多元育人中心为建立线上类别共享辅导员共立德共树人,为构建共享辅导员共同体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技术储备。

(二)四层育人共享模式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应作为高校辅导员育人新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3]总书记的话告诫高校辅导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如何精准定位育人短板,为我们敲响了时代的警钟。“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创建,要从理论层即共享育人思想、共享育人理念、共享育人理论;实践层即共享育人模式、共享育人体系、共享育人环境;器物层即共享育人资源、共享育人板块、共享育人栏目;拓展层即共享育人时间、共享育人导师、共享育人团队入手,将四层有机统一协同推进,方可将“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育人模式不断完善、不断结构优化、不断提升质量育人。

(三)体系育人构建

“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是层层相连相通相辩证式的推进构建过程,须纳入信息化体系共创共建共享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8]共享的四个层次为“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体系推进提供了理论层的指导,也为共创过程中如何规避短板提出警示,这样的理论是对“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很好补充与借鉴。

(四)“三创”理念融入

“三创”即创新创业创优的理念。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创新意识、思维与行动,有了不断的科学创新与突破的品质,就为凝聚创业积累了动力源,创业包含创未有之业、创现有之事业、干未来之事业,创业能否持久,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创出品牌,能否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创优的品质与不断创优精神。“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作为创新育人模式,需要先立高校立德树人之根本,实施过程中需要国家、跨区域、省市、校级四层育人组织,尤其涉及的各级立德树人教育职能部门、辅导员协会组织、多元培训基地及思想教育中心戮力同心,构建起“四层为一体”的线上育人共同体。

随着时代背景、现实环境、技术、主客体多元因素变化,在共创共建共享育人全过程中,须遵循立德树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创业创优,在不断精准定位高校“互联网+立德树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更好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离不开评建结合,在双向结合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中,通过可行性有效性生态性综合推进,不断开拓“互联网+类别共享辅导员”共立德共树人共同体新育人领域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