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2020-03-03 21:43:24袁修雨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5期

袁修雨(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因此,从协同的视域探究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策略,两者结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往越发频繁,各种思想意识交流激荡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现状

高校为了应对“互联网+”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已经尝试探索了各种途径,如以党建带团建、将党建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等。高校构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显著,但是目前工作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各自独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党建和思政教育一直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一般来讲,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开展的,形成两套各自不同的工作体系。党建工作由一名副书记带领组织部、学院党委等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则由另一名副书记带领研工部、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开展,两个领导体系各自为政,互不干涉。自然,双方也很少精诚合作,协作发展,导致党建和思政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机制相互分割

高校党建工作通常都是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带领辅导员具体开展实施,初步能够形成院系到班级的工作机制。有些高校还设置了组织员,有些则由辅导员兼任。不同的工作机制给高校党政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些高校还因为管理体制的分割,导致党建工作开展没有得力的抓手,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开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强。

(三)高校党建阵地过于单一

学分制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行政班级被转换为相对松散的临时班级,导致以往以行政班级为依托的党建组织活动变得松散,而因住宿形成的便利条件和因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社团组织反而形成了相对紧密和稳定的集体。有些高校尚未认识到其中的特点,依然注重以行政班级为基础的党建阵地,没有及时纳入新的党建形式,导致学生党建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另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展,高校传统的党建和思政教育逐渐被摒弃,新兴自媒体进入到校园,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被这些新兴平台所吸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策略

(一)加强良性互动,构建协同育人环境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协同共进,开启了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高校确立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主要职能部门,专项负责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对于各院系由党委书记负责本单位的思政教育工作,与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层层递进,形成以良性互动为原则,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二)优化整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1. 坚持指导思想与工作理念的协同一致。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而思政教育同时又是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在实践工作中,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可以将两者的指导思想作为协同育人的出发点,整合校内多方资源共同解决高校思政和党建育人面临的问题,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党建过程中的重要思想保证作用,又要发挥高校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保证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高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推动两者协同发展,培育适合社会及时代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2.坚持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的协同一致。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模式,将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政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建立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学院、组织部、专业课教师等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落实全员育人的协作机制。另外,还需要逐步拓展高校党建工作队伍、思政教育专任辅导员、其他专业教师、学生团队优势互补,形成相互配合的团队模式。“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同步承担党课教学培训和教育实践双重任务,进一步促进党建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增强党课内容的理论性和思政课内容的深刻性。

3.坚持目标内容与方法途径的相互借鉴。为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效果,高校需要积极主动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网络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新时代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有序发展。以党校社团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进行党课教育和宣讲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顺应高校学生的认知方式,融入思政教育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培养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在思政教育课堂中融入党建知识,系统介绍党的历史、成果,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撑。

4.发挥新媒体载体作用,拓展协同育人阵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类似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自媒体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步替代传统的班会、板报等形式,成为学生接触学校新闻、参加党团组织活动的重要方式。应在学校自媒体平台逐步增加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资讯信息,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并逐渐增强高校学生对党建和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结合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实际,将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放在重要位置,协力推进,共同提升,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体化、科学化,实现学科发展、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