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探讨与应用实践

2020-03-03 20:38辛术贞刘建华邓益华
甘蔗糖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果蔗内江市内江

杨 毅,辛术贞,刘建华,邓 罡,邓益华,杨 建*

(1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内江641000;2内江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内江641000)

0 引言

将产业发展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举措,是“从短期效益到长期效益”、“从输血到造血”的主要抓手和平台[1]。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产业扶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注重发展长效脱贫产业,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四川省内江市属于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地区,2017年底未脱贫人口约 4.24万、未退出贫困村有153个,大多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难啃的“硬骨头”。本文结合内江市精准扶贫与甘蔗产业发展现状,以内江隆昌市龙市镇点灯村为例,分析甘蔗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探索甘蔗扶贫产业化发展模式,为插花式贫困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思路。

1 内江甘蔗产业发展历史

内江曾是全国著名的蔗糖生产基地,鼎盛时期曾有“三里一糖房,五里一漏棚”的情景,甘蔗糖业一度成为其经济支柱,为内江赢得过“内老三”(内江经济仅次于成都、重庆)的称誉[2]。最鼎盛时期内江蔗糖产量一度占全省的70%,全国的50%以上,内江成为闻名全国的糖业中心,“甜城”美誉名扬全国[3]。90年代,由于中国糖业逐渐疲软等原因,内江蔗糖产业开始衰败[4]。近年来,恢复“甜城”美誉的呼声越来越高,甘蔗产业更是内江“丢不起、丢不掉、不能丢”的传统特色及优势产业。内江的科研人员在果蔗新品种选育[5]、果蔗三高栽培技术[6-7]、甘蔗精深加工产品开发[8]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寻求甘蔗产业发展与振兴的新出路。

2 内江甘蔗产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基础

内江市地处四川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左右,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甘蔗生长,拥有悠久的甘蔗种植历史;得益于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内江融入了“成渝半小时经济圈”,有利于甘蔗及加工产品运输、销售;川渝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果蔗和红糖消费区[9],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

2.2.1 优势分析(Strength)

内江甘蔗种植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甜城”,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内江现有甘蔗面积约0.2万hm2,近年来随着内江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果蔗新品种“甜城 18”、“甜城 21”、“甜城 99”及“内江蜜蔗”的推广,果蔗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甜城”系列果蔗品种越发受到消费者青睐,占据市场消费的50%左右[10],已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先机。

2.2.2 劣势分析(Weakness)

目前内江所种植的甘蔗大部分作果蔗鲜食销售,少数运往周边城市进行加工。甘蔗不耐贮存、运输易受机械损伤的特性,极大限制了其销售半径。缺少本地甘蔗加工企业,市场的消化量成为制约内江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

此外,甘蔗种植分散于各乡镇,种植模式多为散户、小户种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甘蔗机械化管理、科学栽培技术的推广,导致经营管理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虽然近年来成立了一些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并未发挥出合作社应有的引领、示范、整合作用。致使产业发展进程缓慢,产业融合体系发展不健全,限制了产业发展规模。

2.2.3 机会(Opportunity)

随着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成渝之心”的内江,正着力建设成渝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内江甘蔗产业发展应主动融入,抓住川渝地区消费者喜食甘蔗习惯,依托内江甘蔗的良好口碑,进一步打响“甜城”甘蔗品牌知名度,力争在川渝地区甘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2.4 威胁(Threat)

目前,内江市场上“甜城”系列果蔗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泸州种植的青皮甘蔗以及云南、广西等地种植的“拔地拉(Badila)”。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甘蔗除了甜以外,还要具备泡、脆、易撕皮、纤维细以及能拥有果香味等特点。

3 甘蔗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发展模式分析与建议

3.1 甘蔗产业精准扶贫“依托点”-科技支撑

众所周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科技,科技扶贫是当下我国精准扶贫的根本出路。目前川渝地区甘蔗生产以鲜食为主,甘蔗加工产品(红糖、甘蔗酒)占有极少量市场份额。甘蔗产业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应当以口感优良、商品性佳、生食便利的果蔗品种“内江蜜蔗”为主导,搭配产量高、农艺性状优良、含糖量高的果糖兼用品种“甜城21”[11]。为实现果蔗种植增产增收,除“良种”外还需配套“良方”。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甘蔗专家根据点灯村气候环境、地形条件、土壤类型、水源情况等因素,为该村量身打造一套低成本、高收益的栽培管理技术。融合蔗地综合利用[12]、测土配方施肥[13]、节水高效灌溉[14-1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16-17]等技术,配套提供适合丘陵地区甘蔗栽培的旋耕机、微型培土机、粉碎机进行土地整理、开沟、培土、松蔸、秸秆还田等田间作业,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从技术上解决贫困村发展甘蔗产业“生产力低下-效益低-种植意愿低”的恶性循环问题。

3.2 甘蔗产业精准扶贫“创新点”-多方入股经营模式

科技人员在点灯村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整合多方优势资源,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企业以资金入股,保证产业发展平稳起步;合作社以贫困户土地入股,对贫困户实行土地保底租金加入股分红的方式,确保贫困户收益“下有保底,上不封顶”;首创的专家携资金和技术入股参与扶贫,给专家提供成果转化平台,充分调动其加速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保持一定压力下沉到最基层全面参与科技扶贫。通过多方入股形成有效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力推进甘蔗扶贫产业发展。

3.3 甘蔗产业精准扶贫“着力点”-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

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热词,在内江隆昌市龙市镇点灯村协助成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流转、入股、务工等形式,将土地、人力、经营权等资源向专业合作社集中,统筹甘蔗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的协调、管理。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企业补助部分农资、专家服务团提供技术服务,多方协作建立起内江市甘蔗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达到“种植规模合理化、管理技术科学化、扶贫产业品牌化”的效果。

3.4 甘蔗产业精准扶贫“保障点”-完善甘蔗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是转移农业产业发展与经营风险的重要机制,是有效避免农民因遭受天灾致贫、返贫的“保护网”。但农业保险在我国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供求关系存在矛盾、理赔工作缺乏标准流程、财政补贴制度亟待完善等[18]。甘蔗保险在四川更是一片空白,种植户抗风险能力极低。政府可适当加大保险补贴力度,在内江实行甘蔗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将干旱、霜冻、暴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纳入保险范围[19]。

3.5 甘蔗产业精准扶贫“关键点”-三产融合发展

单纯的农业种植无法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有深度挖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价值。未来农村发展趋势必是集农林渔牧、加工、餐饮、休闲旅游等行业于一体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20]。要想真正依靠发展甘蔗产业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必须完善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果蔗、原料蔗生产是一产。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甘蔗精深产品加工是二产。开发甘蔗饮料、功能性红糖和生态蔗酒等产品,将极大刺激甘蔗原料的需求与消费,提高蔗农种植的积极性,实现甘蔗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文旅休闲和市场销售是三产。融合“互联网+”思维,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主动融入沱江流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打造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文化为一体的甘蔗产业田园综合体。

4 甘蔗产业在精准扶贫中取得的成效

甘蔗产业科技扶贫在内江隆昌市龙市镇点灯村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直接发展14户贫困户种植甘蔗,帮扶人口43人,人均收入3073元。同时,充分发挥了内江市甘蔗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示范效果,辐射带动内江市隆昌市龙市镇福庆村、圣灯镇大桥村、市中区伏龙镇水口村以及东兴区富溪乡高坪村农户共计108户,甘蔗种植面积约10 hm2,收入达45000元/hm2以上。

5 展望

甘蔗属于当年即可获得效益的作物,非常适合作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来发展。通过科技人员、村社干部及贫困户共同努力构建扶贫纽带,制定切实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帮扶当地贫困户建立起自己的致富道路,从而实现扶贫措施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必然能做到“推一个良种、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

猜你喜欢
果蔗内江市内江
七个果蔗品种在桂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及综合评价
内江市:保民生促发展 做实做细就业创业工作
内江市:打造“有速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人社服务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四川内江:青花椒成为增收新引擎
果蔗品种的种植表现与综合评价
内江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研究
我和爸爸
果蔗生长后期重防纹枯病
多想自己长成一根果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