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亨 谢 芬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广东 佛山 528500)
室内环境在现代生活场所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目前,人们在室内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更强调个人精神与情感需要,集中体现在环境美观性、视觉愉悦性、文化内涵与情感归属等方面。而照明则是室内环境与用户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其不仅要照亮室内空间,同样需确保室内环境蕴含情感。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室内环境中照明的情感化设计十分有必要。
照明的舒适程度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视觉感受,甚至是空间体验。舒适性照明以用户视觉特性照明为重点,其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眼睛对光线感知有特定范围,若亮度不高,很难使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若亮度过高,又会使人感觉不舒服[1]。为此,在设计室内环境照明时应满足最低限度,且不允许过亮。另一方面,在人的视网膜中心区域涵括两种不同的感光细胞,即椎状细胞与杆状细胞,这两种细胞分别在明环境与暗环境中发挥作用。虽然光环境不同,但视觉的适应能力很强。如果从明亮空间突然进入黑暗空间,眼睛会出现短时间失明,并在适应黑暗环境以后可辨别周边事物轮廓,所需的调节时间为30 ~40 min,该过程也被称作暗适应。若由黑暗空间进入明亮空间,眼睛会感觉刺眼,难以看清周边事物,需经1 min 以后才能恢复正常视觉,该过程也被称作明适应[2]。
所谓生态,即所有生物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涵括生物间、生物和环境间存在的紧密关系。照明设计的生态性原则注重的是照明的节能性和健康性特征。对节能性而言,注重利用尽量少的电能消耗获得所需照明,同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减少电厂污染物排放量,最终实现环保目标。但需注意的是,节能无法通过降低室内环境照明标准实现,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优化照明产品的使用效率。而照明设计的健康性,则是指照明光源光谱成分中不含有红外光与紫外光等有害光线。如果长期受紫外线照射,会严重伤害视网膜、晶状体与脉络膜,增加患角膜炎的概率。而且,红外线会被水吸收,若人眼的晶状体聚集大量红外线,则会被吸收,致使晶状体产生病变而罹患白内障等疾病。
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的地域差异显著,从时间维度分析,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明显[3]。照明的文化性原则需通过照明灯具实体设计表现,并且融合心象风景和实体建筑空间精神,不仅对空间与环境给予美学尊重,同时也延续了地域精神。
照明产品是人工光源照明设计的依赖主体,其设计是表达情感的直接途径。照明产品有效融合了科技和艺术元素,一般可通过感官与行为体验获取。其中,感官体验以人的视觉体验为主,在设计照明灯具的过程中,通过外形、材质与色彩等视觉要素的作用,能使人直观地感受视觉与知觉的刺激,从而影响其情感体验。此外,也可借助非视觉生理体验方式。研究实践发现,褪黑素与皮质醇容易受到光线影响而出现生理方面的改变,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体验方面,可在使用照明产品的过程中获得。以飞利浦HUE 灯具为例,可通过自由调节灯光的色彩与明暗程度,使用户获得多种调节模式[4]。在操作设计上,该灯具有效融合了LED灯光和触控技术,在与应用程序配合的基础上可更方便操控,进而凭借其操作多样性与易用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1)勾勒空间轮廓。轮廓即对物体形状的描绘,对空间实体边界加以勾画,可使空间形态被固定。在勾勒室内环境灯光的过程中,一般需借助建筑照明形式,以照明功能为重要基础。于建筑物结构与室内装饰构造内部安装抑或是埋入照明器具与发光器件,能够有效融合建筑物结构、装饰构造以及照明,在实体元素的作用下,形成光色与光影效果,进而对空间形态加以塑造,将建筑物风格与形象有效地呈现出来,通过空间形象触动人的情感体验。另外,可借助“光洗墙”的照明方式塑造空间轮廓,该方式能够均匀地照亮墙面,而且室内的实体空间经过光线的作用,呈现也更加自然。如西格姆大厦公共空间的照明设计,就是该照明方式的首创及重要体现。
(2)调节空间尺度。众所周知,任何人都存在心理尺度,且与视觉形象的联系十分密切。为此,在设计室内环境照明的过程中,通过对光线的运用即可更好地塑造空间视觉效果,并影响人的心理感受。而且,光线的明暗变化也会影响空间尺度。在相同空间内,明亮光线能给人空间更大的感觉[5]。通常,光线柔和会使空间实体边界被弱化,进而有效结合虚实,使人心理感受有所改变。将光线应用于低矮空间,可有效弱化顶面和墙面边界,减少空间压迫感。
(3)划分空间领域。通过对空间实体的合理划分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专属区域。在公共场合人们均存在个人心理空间,也被称作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无明确边界,不受“非此即彼”的约束。通常,局部照明设计可确保空间环境以明暗变化呈现,体现出光对空间的分隔,无实体围合约束,因而空间更灵活且人情味更浓。以餐饮空间为例,在结合用餐区域的基础上,可使用局部照明将餐桌食物照亮,食物的诱惑力也更强,使用餐者获得私人活动领域的心理空间。
(4)使空间层次更丰富。空间层次可给人带来律动感,使人体验不同情绪的更迭。在室内空间,环境照明尤其是重点照明,能够使空间的明暗与色彩形成显著对比,更注重空间细节与重点形象,使得空间内部事物存在位差,不仅能够丰富空间层次,还能让人形成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以家用照明为例,若对陈设品选择单光源或是多光源塑造设计,可以与周边的环境构成主次关系;而对于复杂连续空间,借助变化显著的照明形式,可通过光的效果对空间类型加以区分。
(1)神圣情境情感抒发。在室内环境照明的情感化设计中,通过明暗对比和顶侧窗采光等形式的运用,即可相应地处理环境内的光,营造一种神圣的氛围[6]。特别是在宗教空间环境中,如果将周边的环境设置成黑暗状态,就会压制视觉,限制人的认知,使其在心理层面对光的渴望更加强烈。这样,圣物抑或是符号光线透射就会成为室内空间焦点,而人们对光的渴望也将转变为一种敬仰。以欧洲传统教堂为例,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会借助顶窗或高侧窗采光,进而让人感受到由上向下与天国类似的神圣之光,烘托内部环境氛围。
(2)自然清新情境情感抒发。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回归自然成为相关设计工作的主流,室内空间环境与自然有效结合,能够使人更为舒适和亲近[7]。为此,在室内环境照明设计方面,可借助通透性较强的玻璃,向环境内引入自然光源,将自然景观融入室内环境;也可以在自然空间内单独引入植物抑或是融合灯光,以使室内的环境更为清新和舒畅。在该种的环境中,人们容易联想到自然美好的事物,身心得以放松。
(3)温馨情境情感抒发。现阶段,城市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现代人长期处于高压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因而在空闲时间更希望能够独处于宁静环境中,以更好地慰藉心灵。在设计室内环境照明的过程中,若运用明暗互动以及亮度的差异,会使事物棱角更分明,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定的感受,而均匀且扩散性的漫射光则不同,其能够更好地营造宁静气氛。为此,在休闲与休息空间的照明设计中,应尽量选择暖黄色光源,使空间环境为暖色格调。该种低亮度的设计方式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兴奋度显著降低,感受到安定和温馨。
(4)热闹情境情感抒发。欢快热闹情境会使人产生乐观心态,尤其是空间环境中的跳跃光形以及物影。通过实体和构件的作用,使光线被打碎,这样能够更好地带动人的情感,进而创设活跃的空间环境。一般情况下,在娱乐场所会使用动感较强的光线,通过兴奋视觉的形式使空间氛围更加活跃,进而形成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照明设计在室内环境营造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感性消费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室内环境照明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理性需求基础上扩展至感性需求,因而在室内照明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情感化设计的价值,注重用户情感需求的适应,以突出照明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