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近年来, 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对被称为“城市第二自然”的园林景观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也带来了园林景观学科的蓬勃发展,各地农业院校、建筑学院、艺术类高校都纷纷设立了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课程〔1〕。经过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已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以培养综合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专业设计课程〔2〕。目前环境设计专业作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新兴的专业,其所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急需统筹研究并解决。以下针对景观设计的前置基础课程“景观基础”课程进行详细研究,从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
为了顺应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从业者的大量需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于2016年6月成立了环境设计专业,其前身美术学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从2012年开始招收美术学(室内设计方向)本科专业学生。因原有专业发展更注重室内设计和艺术绘画的教学,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方向的教学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虽开设了景观设计的专业方向课程,但教学大纲不系统,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项目不典型,对该方向的后续发展非常不利。
作为景观设计方向的基础理论加实践课程,“景观基础”课程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最基础理论的认知与设计技能的应用。相较于园林景观专业的课程设置,环境设计专业对于景观方向的专业前置理论课程设置不够,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概念模糊,“景观基础”按原来理论16课时,实践32课时的授课效果不理想。环境设计学生多具有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其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方面相对欠缺,对环境景观空间尺度感较弱,缺乏充分的理论知识支撑,常出现图面安排不当、绘制比例失调等现象。加之原有课程时间短,仅48学时,且理论内容繁多,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吸收,实践课程又不能有效地衔接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后续的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课程中无从下手。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要求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学习必须在原来前人的教育摸索中做一个全新的转折,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相结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景观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把知识点融入到每一个阶段的实践设计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景观专项设计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到不同规模大小的景观设计项目中去,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重要内容。以景观基础课程的改革带动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全部课程的良性发展,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更进一步。
基于近年来学校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基础,在课程研究中提出将实际项目导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研究。考虑到“景观基础”课程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原有的景观基础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课程时数,并对其中的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重新划分,理论讲解结合实践训练,而非原有的全部理论课结束完再进行设计实践,要将每个理论的知识点在实际设计训练中得到深入理解与巩固,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在每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相互渗透,高度结合,将前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后期的案例分析及方案设计当中,在不断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可以强化实践及设计能力。
因此,本课程研究提出将“景观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上下模块,分别是景观基础上,重在对园林景观历史及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结合实践操作认识各景观元素,为景观基础下的具体设计打下基础;景观基础下,以典型案例课堂教学为理论基础,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模块,将实际项目设计训练带入课堂,让学生深刻体会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为后期各专项景观设计指明方向。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在课程的改革中,增加课程学时和教学内容,将原有的48学时的景观基础课程扩充为96学时,分上下学期进行学习,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完整,形成体系。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更需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在实际的操作练习中消化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得吸收所学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景观基础上学期的48学时,首先重在园林景观中外设计史和古今中外经典案例的了解,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行利用互联网及书本典籍查阅各类中外设计案例,了解景观的主要发展过程;在了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后,着重了解景观设计的各主要元素,并结合各元素的抄绘练习和资料查询,逐步认识各景观元素,为后期景观设计打下基础;最后再对校内外实际景观小场地的实地测绘,更深入地从实际案例了解景观的平面及空间设计方法。景观基础下学期的48学时,则是以大量的典型案例的课堂教学为理论基础,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模块,将实际小型项目设计训练带入课堂,如街头绿地、商业广场等,选择的小型设计项目可以选用校园内的场地或者学校周边的场地,可选择具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场地,以便于学生进行实地踏勘,在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中让学生深刻体会景观设计的全过程。这些相关教学内容的增加能大大提高景观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面更宽、内容更广泛,使学生掌握全方面的景观设计基础知识。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的调整,景观基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也应做相应调整。在景观基础上学期教学的前期阶段需要熟悉相关的景观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掌握学科动态,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而第二阶段则需要了解景观设计的各基本设计要素,懂得各要素间的关系和运用技巧;上学期的第三阶段则要在具体案例中了解景观设计的平面构图方法和构成空间手法。下学期的教学需要从各经典案例中认识、解读方案,从而启发学生的设计思路,并掌握分析评价能力,培养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最后通过实际小型项目的具体设计,逐渐熟悉景观设计的主要程序,掌握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把握园林景观的功能与艺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面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在数字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 “00 后”的学生群体,将数字化信息数据分析等引入景观基础的教学环节中去,例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线上慕课自学预习理论知识,线下课堂复习巩固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并着重动手练习,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效地将课堂时间应用在学生的动手和教师指导互动中去,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跃。
(2)利用学校有着众多校企合作的优势,做到课堂内讲授实践与课堂外参观教学相结合,将教师的横向课题项目引入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从真实的项目中学到更多实际设计应用方法,并邀请企业设计师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解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及实施,以此呼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亦可根据国内外各大园林景观学科竞赛时间,将竞赛题目引入课程设计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还需加强教学案例的收集,编制景观设计基础案例库及课程标准,为后续的课程教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景观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的改变。环境设计专业大部分专业方向课考核方式多以一项设计大作业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平时出勤表现分,计算出最终的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对学生设计思考能力的锻炼不够,仅靠课堂的时间练习,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无法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次改革将考核方式调整为平时的小作业加设计大作业结合期末快题方案设计考核,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设计能力、应用水平及自学能力得到多次的锻炼,并为学生未来的继续再深造奠定基础。
此外还必须树立良好的学习成绩评价体制,既可以考核检验课程的教授效果,又能避免教学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邀请多位专业教师及业内设计师为学生评分,并结合现在广泛应用的社交软件,建立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开放的、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方法可以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评价更加的公平客观,而且亦符合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
1)利用环境设计系多位双师资格的景观专业教师多年的项目素材积累,建立一个高质量且稳定的经典项目案例库,且将历年的国内外各大设计竞赛题目也收集入库,以此丰富整个案例库。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从项目案例库中甄选项目,用到课程上的案例分析或设计作业中去。且应不断实时更新景观设计项目案例库,确保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2)在“景观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师资水平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优劣,因此要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2017年以来,学校已多方面引进业界及高校毕业的高素质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不断进修以提高自身学历,现阶段已有3-4名教师在外攻读博士学位。在此基础上一线的专业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进入企业参加实际项目设计锻炼,了解行业的设计现状,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项目设计。
3)为带动课堂内外的教学互动,可结合国内外各大赛事设置课程作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国内外各大竞赛的命题以课程设计的模式引入课堂中,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景观专业设计教学,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图纸表现、口头表达及团队合作能力。
1)实际项目导入课堂不易,学生的课程时间无法与项目做到无缝对接。对此应该在学期开始前做好充分研究,合理安排好课程时间,将课程设计内容与横向课题内容相匹配,当时间无法匹配时,也尽可能安排已完成的实际项目为设计内容,让学生能有确切的现场调研以达到直观的设计感受。
2)课程安排与国内外各大园林景观设计赛事时间与要求不统一。对此教师应事先了解历年的各大赛事时间和大致要求,以往年的大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为后续的赛事需求做好准备。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社会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更优秀的教学模式。“景观基础”作为景观设计方向的前期的基础实践课程,也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设计项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水平、有特色、富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3〕。通过对景观基础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完善,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使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以此来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过硬的专业技术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