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艺林,刘佳源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211198)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我国将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并提出了总体建设目标和具体建设任务,其中,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五大建设任务之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从管理学的视角,是指高等学校基于学校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高校教师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建立体系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对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从而实现高校与教师的协调发展,助力实现高校办学目标。本文对目前国内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文章通过宏观政策研究,探讨高校在“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并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归纳出国内高校“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方案,为同类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郭柏林等[1]通过对C9高校“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文本的分析,发现C9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基于共性特征的梳理导向,归纳出C9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校际经验:树立师资引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导,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创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余燕等[2]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阐明了“双一流”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联,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强师资的国际化引进与培养等方案。方方等[3]以地方本科高校药学师资队伍为研究对象,提出建设高素质药学本科专业教师队伍是地方高校药学专业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创新型药学本科人才的根本保证。地方高校应从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药学本科专业教师队伍。韩玉玲[4]以高职学院师资队伍为研究对象,从优化师资队伍顶层设计要素涉及的学校办学定位、学校办学特色、学生需求、师资队伍的现状等4个方面,探讨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资队伍结构情况,即专任教师数量、生师比、专任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通过数据分析,提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对策,进而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吴薇等[5]通过对16所“985”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和结构进行梳理,发现当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生师比过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培训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应着眼于保证合理的生师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等六点措施。梁燕莹[6]研究了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有不同行业特色的高校,通过对这4所高校师资队伍数量分析,师资队伍结构分析,教师培训进修与学术交流情况分析,发现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发展平台较窄等问题,进而提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黄家善[7]通过对19所公安本科院校警察体育师资队伍的生师比、年龄、职称、学历、科研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警察体育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建立科研团队,优化教师聘任方式及来源等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水平。徐建华等[8]主要研究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破解有效供给不足的发展困境,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与效益,具体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师资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师资结构的实践策略,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改革高校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教师活力,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孙玉凤等[9]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进行研究,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优化调整,运用德尔菲法,收集了60位调查对象的问卷,并通过反复的考量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总结出了新闻传播学“师资队伍评价标准,并提出了发展路径。张威[10]结合“双一流”建设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原则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的搭建,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同时对未尽内容做出了思考,对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考核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冯静等[11]研究如何在实施有效激励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对策:建立奖惩性绩效评价与发展性绩效评价相结合的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程序。李璐[12]以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指出现行民办高校师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民办高校师资评价体系设计要坚持的原则,运用统计学、系统管理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民办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高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开展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是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使高校师资队伍开阔视野,从而促进科学研究水平和信息的交流与融合。梁宇等[13]以上海为例,认为目前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且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提高对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视,“引育并举”积累一批海外优秀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国际化管理体制,提高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严韵致[14]以高校国际化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等3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校国际化检核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对策,认为高校外事人员应承担起整合资源,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的职责,实现高校和个人的双赢局面。李北群等[15]以行业特色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立足特色学科优势,从平台搭建、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国际化战略。于树江等[16]通过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从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要素对河北省属高校国际化办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提高主题参与积极性、构建完善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健全的国际化办学管理制度、深化国际与交流合作的策略,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师德师风是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指引。高校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引领,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落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的基本要求,探索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优化策略。高校主要可以通过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管理体系、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激发教师立德树人主体意识、强化师德监督机制等4个方面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学校的办学质量。建设“双一流”高校,必须进一步优化高校师资队伍机构,大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应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着力强化以下工作:一是依据学术分工,实现岗位分类管理;二是大幅度提高人才待遇,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注意培养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创建培养高端人才的最优环境;三是重视学科建设,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平台;四是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五是加大投资力度,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
改革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和建立适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指标体系尤为重要。高校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应注重实现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不断优化高校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保证其有效落实,为高等学校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是要建立奖励性绩效评价与发展性绩效评价相结合的体系,绩效评价不仅要着眼于教师过去的绩效,而且要根据现状,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三是完善师资队伍评价的程序,绩效评价的结果要与教师的奖惩、晋升等联系在一起,使绩效评价不流于形式;四是要重视教师长期发展,确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不盲目追求虚高的指标和空洞的成果,淡化教师对指标的盲目追求,通过免考核、延期考核、代表作考核等方式鼓励教师潜心治学,从而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双一流”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方向是推进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是要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注重高校多部门协同参与,注重“引进来,走出去”,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观念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构建完善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国际化管理制度;四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双一流”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力量,一流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新时代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对于师资队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型和地方型高校,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关注较少;对师资队伍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生师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量化指标,强调量化目标和产出,忽略了人为因素、弹性因素等分量化指标的研究;对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破五唯”政策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后续的研究也将结合新时期的政策,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进一步分析,力求找到构建一支体制完善、素质与能力突出、人员结构协调的师资队伍的方法。